刺胳針研究:氣候變遷增稻米砷含量 主要消費國罹癌風險恐增

一份刊登於《刺胳針》的最新研究指出,隨著全球氣溫上升與二氧化碳濃度升高,會使土壤中的砷化物轉變為更容易被植物吸收的價態,進一步使稻米穀粒中的「無機砷」含量顯著增加。由於「無機砷」已被國際癌症研究署(IARC)列為1級致癌物,該研究也以模型推估,隨著稻米砷含量增加,亞洲稻米主要消費國的罹癌風險也將隨之推升。

世界上有過半人口以稻米為主食,不過一份刊登於《刺胳針》(The Lancet)期刊的最新研究指出,隨著全球氣溫上升與二氧化碳濃度升高,稻米穀粒中的「無機砷」含量將顯著增加,進而推升亞洲稻米主要消費國的罹癌風險。

研究團隊指出,由於二氧化碳濃度與氣溫同時升高時,會產生協同效應,除了促使土壤中的五價砷化物更容易還原成植物更好吸收、毒性卻高60倍的三價砷化物外,有助於促成砷轉化的微生物基因也會同時顯著增加,而水稻根系也會因為被刺激生長,促進砷的吸收。

研究團隊在中國共種植28個品種的稻米長達10年,並模擬不同溫度、二氧化碳條件下稻米穀粒中的砷含量,結果發現到了2050年,當溫度升高2°C、二氧化碳濃度增加 200ppm時,超過一半的稻米樣本,砷含量都將超出中國目前規範的200ppb安全標準。

該團隊以此種植數據為基礎,進一步納入越南、印尼、印度等7個亞洲國家人口、稻米灌溉等數據後,發現當溫度與二氧化碳濃度皆增加時,各國稻米穀粒中的無機砷的濃度同樣也會顯著增加。

由於「無機砷」已被國際癌症研究署(IARC)列為1級致癌物,研究人員以各國稻米攝取量建立模型推估,隨著氣溫與二氧化碳濃度上升,增加稻米砷含量,亞洲7國的平均癌症病例數預計將增加44%;至於中國的癌症病例數,相對一般環境條件下,推估將會額外增加590萬例。

不過,BBC也點出這項研究的侷限性,包括假設2050年人均稻米攝取量仍與2021年持平,然而稻米消費量通常會隨國家經濟變得富裕而下降;此外,該研究也假設人們會持續以白米為主食,然而當越來越多消費者傾向攝取糙米替代白米時,糙米的砷曝露量又會更高。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