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4月3日上午7時58分,花蓮發生規模僅次於921大地震的7.1強震,地表錯動瞬間,花蓮市區多棟大樓傾斜,蘇花公路沿線山壁大規模崩塌,中橫東段落石淹沒道路,當時太魯閣國家公園內有上千名遊客與工作人員受困,共造成20人罹難、1165人受傷。
震後一個月內,連續的餘震搖晃讓不少人感到強烈的「末日感」。截至今年2月底,氣象署共發布1817起與0403相關的餘震,其中452起為顯著有感、1365為小區域有感,最後一起發生在今年2月28日。時隔近一年,大小餘震仍不斷。
餘震的頻率雖逐漸從每週超過百起,減少至不到10起,然而去年接連而至的颱風仍進一步撕裂地震造成的傷痕,山崩範圍持續擴大。
地震新增千處崩塌 颱風再增災害
根據水保署資料,0403花蓮強震在全台山區共造成1942處新生崩塌地,總面積超過1500公頃。其中,受災最嚴重的區域之一是太魯閣國家公園,同時,這裡也是中橫公路東段的必經之路。
太魯閣國家公園因地震新增的崩塌地多達1000多處、合計895公頃,佔震後全台新生崩塌地的6成,相當於1000多座足球場。部分地區在震後雖未立即坍塌,但地表下鬆動的土石,早已暗藏下一次崩塌風險。
2024年夏秋之際,颱風頻繁侵襲台灣。7月的凱米颱風過後,太魯閣地區又新增106公頃崩塌地、10月康芮颱風在天祥地區降下每日1200毫米的累積雨量,再新增崩塌地148公頃,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指出,「部分災情更甚於0403地震」,像是布洛灣聯外道路原本僅輕微受損,風災後整條道路遭土石掩埋。
東華大學地質學家劉瑩三分析,0403地震對太魯閣的影響是近30年來最嚴重,後續颱風更引發二次災害。他直言,要讓地質恢復至地震前的穩定狀態,恐需10年以上的時間。
此外,水保署調查亦顯示,0403地震導致18處崩塌地鄰近台8線,隨後凱米颱風新增2處,康芮颱風再增16處。 這些崩塌地距離道路僅50公尺,公路局必須持續嚴密監控,以確保行車安全。
中橫東段修復不易 2處新建明隧道工程多次流標
0403花蓮大地震重創中橫公路東段,共造成13處道路嚴重受損,其中以天祥至太魯閣口路段災損最為嚴重。太魯閣工務段副段長張佩筠表示,目前短期搶修工程已全數完成,每日有5個時段開放全線通車,晚間18時30分至翌日清晨7時則全線封閉時段。
由於落石仍頻繁發生,公路單位必須設法加強道路安全,因此規劃在4處崩塌地下方新建明隧道,以降低用路風險。不過,張佩筠坦言,九曲洞隧道西口(172.2K)與錐麓隧道東口(174.9K)兩處明隧道工程,至今已多次流標。工務段研判,主因為該路段邊坡陡峭,施工風險極高,導致難以找到工班承攬。
中橫道路修復不易,太魯閣國家公園何時能再次向遊客開啟大門,也成為難題。
太魯閣修復期長達7年 分階段開放、復原
太魯閣國家公園曾是花蓮重要的觀光景點,但在地震重創後,園區內多條步道仍處於封閉狀態。太管處將復原計畫分成3階段,目前僅第1階段高山地區已開放。
第2階段預計開放的長春祠、崇德步道則預計在3到5年內開放,天祥、九曲洞、布洛灣、砂卡礑等受損嚴重區域則需7年時間復原。事實上,太管處也坦言,復原計畫已歷經多次修改,未來仍可能再次受地震、颱風影響,時程充滿不確定性。
0403強震在太魯閣地區奪走15條人命。地質學家劉瑩三指出,未來即使重新開放,仍須面對難以預測的地震風險。
劉瑩三認為,若要避免過多人工防護工程破壞自然景觀,首先應在高風險地區規劃避難設施,確保遊客在緊急情況下有安全的避難處所;其次,民眾也需提升風險意識,熟悉災害應變方式, 例如這次地震中,多名獲救遊客正是因為及時躲入隧道,才成功避難。
太魯閣國家公園最冷清的一年 旅宿業者盼交通早日穩定
根據花蓮觀光署統計,2024年前往花蓮的旅遊人數較2023年減少一半,到太魯閣國家公園的遊客更創下近10年新低。花蓮觀光旅遊民宿協會總幹事陸子遨表示,往年清明連假的訂房率約為6至8成,但今年僅剩3成。
在花蓮長大的陸子遨坦言,當地地震多、自然災害頻繁,早已習以為常。面對旅宿業低迷,他選擇經營副業以維持基本收入,但仍希望交通路況能夠穩定,讓遊客安心來訪。他強調,花蓮除了太魯閣外,其他景點已復原,盼國內外遊客能重返花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