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發現,骨質疏鬆為65歲以上老人常見的慢性病之一,若不治療老人髖部骨折後1年內死亡率高達2成。不過最新研究顯示,若提升抗骨鬆長效針劑使用率可有效降低再次骨鬆性骨折風險15%,而這項最新研究成果日前已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
台灣今(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平均每5人就有1人是65歲以上長者。醫師表示,很多長者都忽略骨質疏鬆症的健康威脅,其實骨質疏鬆就跟高血壓、糖尿病一樣是一種終生慢性疾病,若長期不治療很可能引發骨鬆性骨折,甚至增加死亡的風險。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骨科部醫師傅紹懷說明,「最新的研究裡,這樣的死亡風險依然有高達18%到20%左右,所以其實髖部骨折之後還是有5分之1的人會在1年內死亡。」
不過,骨折風險是可以預防的。國家衛生研究院分析國內健保資料庫發現,2008年到2018年間約有33萬多名髖部骨折患者,10年間患者使用長效型針劑抗骨鬆藥物的比例從原本2%增加到62%,高服藥順從性的患者比例也從33%上升到69%。而研究證實,患者再次骨折風險下降了15%。
國衛院高齡醫學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助研究員王貞予指出,「有用骨鬆藥的族群(70歲以上),他的健保醫療花費3年可以節省將近2萬元。」
國衛院指出,骨質疏鬆症是一種沉默的疾病,平時沒有任何徵兆,人體骨骼所含骨質會隨年紀增長而漸漸流失,例如年長者、停經婦女等是高危險族群,建議長者可到醫院作骨密度檢查並且和醫師討論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