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報大翅鯨現蹤可領獎勵 台東縣府擬建資料庫助保育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大翅鯨是世界瀕危的海洋大型生物,但數量稀少,人類對牠們的瞭解很有限。台灣早期1920年到1967年為止在恆春還有捕捉大翅鯨的紀錄,後來就缺乏資料,自2000年才又出現在蘭嶼1次,而最近5年花東海域和恆春又陸續有發現。由於政府近10年來缺乏大翅鯨的完整調查,台東縣政府今(2024)年爭取到海保署經費,要推動目擊紀錄建立資料,民眾和漁民在海上發現通報,縣府會發給獎勵。
2017年,賞鯨船在台東外海目擊到1對大翅鯨母子在海面跳躍,難得一見的景像讓賞鯨遊客開心大叫;去年2月蘭嶼又有民眾在海岸近距離看到一對大翅鯨母子跳出海面。
這5年來陸續發現大翅鯨,又再度驗證了台灣是西北太平洋大翅鯨迴游的必經之地,每年2到4月春季牠們會迴游到東部。
東部漁業生物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謝易叡說明,「天氣的關係,牠從比較北邊較寒冷的地方跑來相較於比較溫暖的海域。」
其實1920年到1967年,在恆春一帶就有漁民大量捕捉大翅鯨的紀錄,後來牠們數量減少,被列入保育,就不再捕捉。
而美國的研究認為,出現在台灣的族群來自西北太平洋,由於母鯨2年才生育1次,懷孕長達11個月,一次1胎,數量稀少,因此不容易看到牠,瞭解就非常有限。
由於近10年來政府缺乏完整調查大翅鯨的紀錄,台東縣政府特別向海保署爭取70多萬元經費,要提供獎勵給發現的民眾和漁民,以建立長久的調查資料。
台東縣漁業科長陳文泰指出,「需要輸入發現的時間、地點還有傳送照片,那相關志工人員團體就會根據您通報的位置,會去現場蒐證。」
謝易叡認為,「尤其是大翅鯨這種比較大的鯨魚,牠們對固碳的效果或者是碳封存的效果,是有很大的影響。」
縣府表示,獎勵金的發放會再訂定詳細的規則,避免民眾誤報,而為了因應從這個月開始大翅鯨出沒的季節,會訓練志工查證民眾通報的資料,並建立資料庫,希望對東部大翅鯨做進一步的保育。
洪詩宸/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