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農改場新品「花蓮26號」 耐煮彈牙為燉飯烹調而生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國人飲食西化,人均食米量及糧食自給率逐年降低,對此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耗時7年,成功育成國內第1個以燉飯而生的在地新品種,燉飯米「花蓮26號」。23日上午舉行授權移轉簽約,現場也進行料理示範。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場長楊大吉說,「你去比賽,米芯白白的就會被打掉,但是這樣米芯白的一個特色,剛好就是燉飯米需要的,這樣的米質久煮不爛,吃起來真的非常彈牙,可比擬我們進口義大利米種,還有一個就是它的米也特別大粒。」
協憶有限公司經理吳敏鍾表示,「義大利的米我們已經賣了很多年,但是其實它還是有一個問題,就是適口性,而花蓮26號完全解決這個問題,所以我們期待它能夠賣得越來越好。」
根據統計,台灣從2014年開始,每年進口燉飯米高達100公噸以上,近年也維持150公噸上下,顯示國內燉飯商機龐大,因此這次推出本土的燉飯米「花蓮26號」,標榜耐煮、適合燉飯烹調,口感優於目前市售主流進口米,且抗稻熱病、產量穩定。
農業部表示,透過花蓮26號協助國內稻作轉型,目標站穩內銷市場,再拓展新加坡、日本等國外市場。
黃瑀喬/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