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海洋科技博物館將去(2023)年在潮境海岸撿到的垃圾分類,發現塑膠瓶蓋、寶特瓶分居前2名。環團認為人類隨意丟到大海的塑膠垃圾,可能分解成微塑膠,再透過食物鏈進入人體或動物身上,建議從源頭減量做好環境保護。
整理著從潮境海岸撿到的垃圾好幾袋,數量很驚人,都是館方和志工淨灘淨海撿拾到的廢棄物。
海科館將去年在潮境海岸撿到的垃圾分類,前10名中,塑膠瓶蓋數量居冠,寶特瓶是第2名,還有吸管、菸蒂也不少,還有漁網、釣具等,幾乎以塑膠製品居多。
基隆海科館展示教育組主任宋祚忠表示,「海科館的態度就是希望不光是台灣,就是全世界的公民都一樣,就是從源頭管控,減少這些物品的使用,減少這些從陸地上,沖刷到海裡面的這種機會。」
海科館表示,從外包裝分析,雖然部分來自境外,可是終究是人為的不當行為,造成的環境破壞。
綠色和平媒體與推廣主任賴映秀指出,「減用一次性的塑膠用品,減少塑膠使用也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們覺得政府跟企業,應該要加快地去發展這種重覆使用的商品,讓這個塑膠可以真正地減少,保護我們的生態。」
環團認為,這些塑膠可能會分解成微塑膠,再透過食物鏈,進入人體或動物身上,最後受害的還是人類,建議政府加強立法及執法,從源頭減量,做好環境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