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87年有望復育 瑞典發現袋狼標本RNA

俗稱塔斯馬尼亞虎的袋狼,已經絕種長達87年。袋狼是食物鏈中的頂級生物,牠的滅絕明顯衝擊澳洲塔斯馬尼亞島的生態系。科學家近期從瑞典自然歷史博物館的袋狼標本,成功取得核糖核酸RNA序列,可望進行復育。

這隻動物名叫「班傑明」,是全球最後一隻由人工飼養的袋狼。1936年班傑明在澳洲塔斯馬尼亞動物園去世,袋狼便成了滅絕的物種。

然而瑞典科學研究團隊在一隻袋狼的標本取得核糖核酸RNA序列,這是科學界第一次在消失的物種身上找到DNA,有機會藉此培育出類袋狼胚胎。

瑞典大學演化基因學教授達蘭表示,「我想從滅絕物種取得RNA,是邁向未來的一小步。在復育滅絕物種的前景上,我們可以使用這些資訊在其他物種上,獲得細胞的概要樣態,當這個物種滅絕死亡後。」

達蘭教授回想研究過程覺得充滿驚喜,研究團隊一開始就抱著不可能的心態姑且一試,沒想到真的從瑞典自然歷史博物館一隻130年前乾燥處理的袋狼標本裡,分離出皮膚和骨骼肌肉組織的RNA。

達蘭表示,「這結果顯示生物的分子雖然在死後很快降解,如果標本很快經過乾燥處理,RNA有可能保存至少100年,或許更久。」

瑞典自然歷史博物館主管凱爾瑟夫也說,「這是有袋的食肉動物,讓人非常興奮,我很期待看到牠們復育。」

袋狼的英文名稱是塔斯馬尼亞虎,背部有著像老虎的斑紋,但牠其實不是一種虎,而是像袋鼠、無尾熊一樣有著育兒袋的哺乳類動物,原本生長在澳洲跟新幾內亞島,後來只剩下塔斯馬尼亞保育區一處棲地。

達蘭研究團隊從標本取得生物RNA的創新發現,也為滅種物種的復育開啟一扇門,有助於維持生態物種的多樣性。

在南美洲的玻利維亞,保育人員打開籠子,裏頭的角鵰在環顧四週之後,就展翅飛向天際,留下保育人員的讚嘆聲。

玻利維亞野生動物部門獸醫朵拉多說:「這對角鵰5年前還是雛鳥,被發現時狀況不好,當時保育人員到當地援救牠們。」

委內瑞拉野生動物組織獸醫師布蘭柯指出,「基於了解牠的生物特質以及棲地環境,讓我們促成這次的野放,讓牠們重返自然環境,保存這個物種,確保牠日後生生不息。」

外表呆萌的角鵰是大型的猛禽,站立的身長相當於兒童的身高。展翅長度可達2公尺。角鵰的原生棲地位於熱帶雨林,受到森林過度砍伐的影響,目前只分布在亞馬遜雨林區,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牠列為瀕危物種。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