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首度試射歐洲的亞利安5號火箭後,歷經117次的任務,5日在法屬圭亞那完成最後一次發射。目前全球只有美、俄、中等7國具有火箭發射能力,但接替亞利安5號的6號火箭上路時程延宕,對比火箭發射市場的蓬勃發展來看,能否掌握優勢,全球都在加緊努力。
倒計時結束,火箭伴隨巨大聲響和火光順利升空。法屬圭亞那當地時間5日晚間7時左右,歐洲亞利安5號火箭,進行了最後一次發射任務。
亞利安太空公司執行長Stephane Israel說:「今天是很棒的一天,對於德國和法國的朋友來說是美好夜晚,亞利安5號完美完成它的任務,它現在已然是一個傳奇的載運火箭,而亞利安6號也即將到來。」
這次任務,是把德國通訊實驗衛星及法國軍事通訊衛星,送上地球同步軌道。亞利安5號是歐洲太空發展重點之一,不過現在任務終結,後續的亞利安6號能否無縫銜接,引發全球關注。
歐洲太空總署署長約瑟夫阿施巴赫表示,「亞利安6號目前還無法到發射台,織女星C型仍然在回來的路上,這是一個困難的時期,我們正在努力,我可以向各位保證,所有需要的工作都有持續進展,我們會在所有需要做的事情上不遺餘力。」
說什麼都要努力。這是因為各國相繼投入太空發展,要擁有自主的科研、軍事及通訊等量能。但研發變快,對比目前只有美、俄、中等七國具有發射能力的情況來看,衍生出火箭發射能力的全球短缺。
國防安全研究院助理研究員許智翔指出,「每個人都想發射自己衛星,可是有能力發射的國家、公司其實並不多,舉例來說,我們原本是預計要用織女星C型火箭發射獵風者,但是因為它的實驗失敗,改用比較舊型的織女星火箭,目前我們知道中國正在發展商業太空能力,比方說,我們知道它在拉丁美洲國家方面跟台灣搶邦交國,或者是把手伸進所謂傳統美國的後院之外,它們也在那邊進行一些太空合作。」
國際間的太空競賽起飛,無論是各國政府還是民間單位都爭相搶食大餅,對於已經通過太空發展法的台灣來說,找尋合適的切入點、站穩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