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學習制度上路10年多,社會各處可見青年學子的服務身影。金車基金會公布最新問卷調查,近5成6的青少年喜歡服務學習,但近4成高中生參與是因學校老師發起或指派,大學生多為社團或自己組隊。
固定週三晚上、週六全天,輔大文愛寒溪隊到宜蘭大同鄉寒溪村為孩童課輔,多年下來,服務內容從教育拓展到家庭、教育與文化。
輔大職能治療系學生陳品樺說:「有人跟他們一起聊天,然後一起唱歌,這些對他們來說,我覺得反而比,勝過這些物質的東西。」
輔大織品服裝系學生林品妤也認為,「大家都以為我們給服務,就是我們被服務者會得到很多,但其實我們從我們要服務的人身上,是學習到更多。」
累積社會經驗、感到快樂、自我肯定和自我反思,服務學習帶來正向收獲,近5成6的學生喜歡服務。不過有4成高中生表示,參與是因學校老師發起或指派,大學生多為社團或自己組隊。近4成4高中生是校內服務,4成7的大學生,服務地點在外縣市。
然而疫情3年,許多服務性社團面臨經驗傳承、找不到社員等困境。
金車文教基金會總幹事曾清芸指出,「疫情影響經驗傳承,就是希望前輩可以返校分享。」
輔大服務學習中心主任卓妙如表示,「在很多的服務過程的一個設計,一定要有老師來帶領,甚至老師是一個蠻重要的監督,甚至能夠讓學生是有組織有結構的,不是隨便我就是想要去,做一個服務而已。」
建議學校發展多元的服務學習方案,提高參與意願,輔大服務學習中心主任卓妙如強調,服務學習不是做勞動,也不是把學生丟到機構就好,老師應把專業融入服務學習,比如護理系去訪談病友,學習和病人對話,不只是經驗教育,也能有所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