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森在中國》歌劇新版 美中緊張之際巴黎上演

美國作曲家約翰亞當斯,以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石破天驚中國之行,所創作的歌劇,正在法國巴黎演出。由阿根廷導演卡拉斯科執導,洛城愛樂總監杜達美擔任指揮的全新版本,從舞台設計到角色安排都給觀眾帶來新的感受。而近年美中的激烈角力,也讓這部刻劃兩國文化思想差異,以及當資本主義遇到共產主義時,所產生的矛盾與衝突的作品,更加令人玩味。

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森夫婦,在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季辛吉的陪同下,搭乘專機空軍1號抵達北京首都機場,成為史上第1位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白宮領導人。

中國總理周恩來當時親自迎接,尼克森一行人還前往中南海,和領導人毛澤東會面。這趟訪問被視為是中美邦交正常化過程重要的一步,尼克森自己形容是「改變世界的一週」。

美國總統尼克森當時表示,「我們必須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美國政府有極大的差異,未來我們也將一直有差異。但我們一定要做的是,找到一個方法讓彼此保有差異,而非變成交戰的敵人。如果我們這趟行程可以達成這個目標,那世界會變得更安全;對那頭那群年幼的兒童來說,在一個和平世界長大的機會也將大增。」

以美中這段石破天驚的外交訪問為故事內容的歌劇《尼克森在中國》,1987年在德州休斯頓的首演反應有褒有貶,但現在卻成了深受觀眾喜愛的一部美國經典。

近年隨著華府北京地緣政治的激烈角力,《尼克森在中國》又在藝文界掀起新一波熱潮。光是今(2023)年,至少就將在5間歐洲歌劇院上演。

美國女高音芮妮弗萊明表示,「因為每天新聞都有中國和美國,我們現在都認真對待它,還有某種程度凸顯了世界和平的脆弱。當然我們民主國家現在有點感到脆弱,發生在俄羅斯與烏克蘭的事,對我們許多人來說真是震驚。尤其我們是國家的大使,我們是文化大使。我幸運的是曾多次在中國演唱,也在俄羅斯演出過,在這兩個國家都有結交朋友與同僚。」

被譽為當代頂尖抒情女高音的芮妮弗萊明,10年來首度挑戰一個對她來說全然陌生的角色「 派特尼克森」。弗萊明以她一貫的好學精神投入準備工作,研讀大量尼克森夫婦的資料、觀看影片模仿老菸槍尼克森夫人的舉止動作,以及她看起來略為勉強的微笑。

芮妮弗萊明指出,「當然我非常相信文化關係可以產生影響,無論政治情況或局勢有多緊張。我造訪任何地方都受到大眾熱烈的歡迎,也都受到大眾的欣賞,其他我一同合作或是指導過的年輕音樂人也都是如此。」

法國巴黎巴士底歌劇院這個春季推出的新版本《尼克森在中國》,是由阿根廷導演卡拉斯科執導、洛城愛樂總監杜達美擔任指揮,從舞台設計到角色安排全都和以往大不相同。

像是把體育政治化玩到極致的乒乓外交,看毛澤東與季辛吉率領的兩隊人馬,在舞台上越打越激烈的搞笑過程。同時也呈現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國音樂家所遭受的壓迫。

芮妮弗萊明說:「我以前並未看過整部作品,但我向來都是約翰亞當斯作品的粉絲,這部的詞曲都極度的複雜和豐富。你知道,艾莉絲古德曼的詞很棒,還有彼得塞拉爾斯讓這些具體化,同樣是很大的貢獻。它已經不單單是美國歌劇的經典之一,而是國際的經典。」

而創作這部作品的約翰亞當斯,事前還要求所有中國角色都必須由亞裔歌手擔綱,不能重蹈覆轍;2021年蘇格蘭歌劇院上演這部作品時,依循往例由白人歌手演出中國角色,引發了「黃臉事件」的爭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