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政部今天發表「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ICERD)首次國家報告,這是聯合國9大核心人權公約之一,也是中華民國唯一在退出聯合國以前,就完成簽署、批准及存放手續的國際公約,具有國內法效力,可說是人權保障又向前邁進一大步,不過台權會指出,接下來民團提出的平行報告,以及國際委員審查,2024的結論性意見才是關鍵。
2022「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首次國家報告正式發表。報告以多元文化為核心,從推動原民歷史與轉型正義,少數族群語文及生活適應等人權維護3大主軸,針對原住民族、客家族群、蒙藏族、新住民、移工及其他非公民等6大族群,去檢視法規、組織、政策等層面,政府是否達成ICERD落實種族平等及消除種族歧視的宗旨。
政院防制人口販運及消除種族歧視協調會報召集人羅秉成表示,「這麼長以來,原住民的相關權益保障,老實講也大有進步,在組織方面也很多,但是還是被挑戰,有一些違憲。」
ICERD是聯合國9大核心人權公約之一,也是中華民國唯一在退出聯合國以前,就完成簽署、批准及存放手續的國際公約,具有國內法效力。內政部次長陳宗彥表示,人權保障又向前邁進一大步。不過台權會以移工為例,報告提及居住與遷徒自由都有保障,但疫情期間,移工被限制自由卻是支字未提。
台權會秘書長施逸翔指出,「苗栗的移工禁令,這是一個超級種族歧視,不只是苗栗,包括很多仲介、養護中心非常多的移工,其實都被限制自由。」
參與4次民團諮詢會議的勵馨基金會表示,中央政府意識且警覺政策面或機關面,有直接和間接歧視,但就算有好政策,地方執行公務時,會自己解讀或有很多歧視性作為。
勵馨基金會移住者服務中心主任李凱莉認為,「政策出來了,國家報告出來了,但是落實和後續的監督,還有就是各縣市政府,它本身的人權高度要足夠。」
李凱莉更期待明年民間團體提出的平行報告,台權會也表示,接下來的國際審查,檢視政府做法與作為,關鍵是2024的結論性意見說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