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古巴飛彈危機60年 借鏡歷史反思烏俄核戰危機

1961年,赫魯雪夫(左)與甘迺迪(右)會晤。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古巴飛彈危機屆滿60週年。當時是雙方的外交首腦幕後努力,靠著暢通的溝通管道,最終才把瀕臨核戰邊緣的緊張情勢降低。

俄烏戰爭儘管表面上看來,是擁有核武的軍事大國俄羅斯,出兵攻打沒有核武、軍力相對較弱的烏克蘭。但自從歐盟、北約和美國從政經軍事全面介入,這場大戰已經是俄羅斯與西方對抗的格局,除了俄羅斯,美英法3國都有核武。不少觀察家認為,東西方的核武戰爭一觸即發。

天主教教宗方濟各說:「我們為何不能記取歷史的教訓?即使當時也是充滿了衝突與緊張,但人們最終選擇了和平。」

教宗所提的,就是剛好屆滿60年的古巴飛彈危機。1961年,美國策動古巴流亡人士,發動豬玀灣行動,試圖以軍事入侵推翻卡斯楚政權。同一時間,前蘇聯偵察機發現,美國在土耳其佈署了攜帶核武的木星飛彈,射程涵蓋莫斯科等大城市。

美國木星飛彈。

當時的領導人赫魯雪夫於是應卡斯楚要求,派兵進駐古巴,並趁此機會在古巴佈署核武飛彈,攻擊範圍包含了紐約等東岸地區。佈署行動同樣也被美軍偵察機發現,發動海軍艦隊在海上阻絕蘇聯貨輪,對峙情勢幾乎引爆核武戰爭。而幕後的外交折衝過程,在2000年的電影中具體呈現。

《驚爆13天》片段中,美方表示,「如果蘇聯立刻停止興建(基地),並且撤走飛彈、接受聯合國檢查,美國誓言不會再入侵古巴。」蘇聯提議,「如果你們也撤走在土耳其的木星飛彈,你剛才的建議就可以成交。」美方回應,「這是不可能的,美國不會在威脅下答應這種條件,若是不信這說法就是個錯誤。」蘇聯則質問,「你們要開戰嗎?」

最後,在美蘇雙方妥協之下,以不公開的交換條件,化解了為期13天、核武強權瀕臨戰爭邊緣的危機。

《驚爆13天》片段中,美方說:「不過呢,在不公開的情況下,美國可以做出私下保證。我們在土耳其的木星飛彈早已老舊,我方已訂定撤出的時間表,撤完大約需時6個月。」

古巴飛彈危機是擁有核武的美蘇直接對撞,至於俄烏戰爭會不會有所謂的髒彈出現,有關各方是各執一詞。不過,改編自虛構小說的另一部電影,給了不少的靈感。

《恐懼的總和》片段中,美方指出,「2個月前,名為卓斯勒的新納粹份子,在黑市買到1枚核彈,並買通3名心有不滿的俄羅斯科學家,讓核彈達到可用的程度。隨後他設法把核彈運到美國,付錢給1個名叫梅森的人,把核彈送到目的地引爆,誤導我們美俄兩國走向衝突之路。」

不屬於核武強權的一小撮野心份子,企圖挑起大國衝突,藉此漁翁得利,所幸最後還是靠智慧粉碎野心份子的陰謀。巧合的是,兩部電影的結尾,都引用了甘迺迪在古巴飛彈危機結束時的演說。

《驚爆13天》片段中,「我們的問題是人類搞出來的,所以必須由人類自己來解決,我們最後的分析顯示......」《恐懼的總和》片段接續,「我們最基本的連結,就是都居住在這小小的星球上,呼吸著相同的空氣,也都珍視子孫的未來。」

英國智庫歐洲領導者網路,在日前出版的分析中指出,古巴飛彈危機雖然出現於冷戰高峰期,不過當時的美蘇雙方有暢通的溝通管道,電話熱線24小時待命。

但俄烏戰爭出兵的俄羅斯,與幕後涉入很深的美國,除了兩邊的國防部長等軍政軍令首長,分別通過電話,而且是各說各話之外,幾乎沒有任何溝通作為。這才是最令外界擔憂的。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