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俄烏戰爭引核戰風險 歐洲舊式地下碉堡引關注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俄烏戰爭引發核戰風險升高,也讓歐洲小國在冷戰或是二次大戰期間建造的地下碉堡重新受到關注。但核武技術日新月異,核彈頭的威力遠超過1945年的廣島與長崎原爆。因此像是匈牙利、波士尼亞等國的地下碉堡,一旦面臨核武威脅,幾乎就毫無用處。不過這些碉堡也改建成博物館,用另一種型式,提醒民眾要居安思危。

狹長的地下通道讓人彷彿回到冷戰時期,核武大戰隨時可能引爆的緊張氣氛當中。這裡是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簡稱波赫聯邦的南部,名為科尼茨的小鎮。這座地下碉堡占地約0.65公頃,整體結構呈現U字形。同時,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到這裡躲避核爆。

科尼茨避難碉堡經理哈紀胡塞諾維奇指出,「這避難設施建造的目的,是要讓350名高層軍政領袖避難,這裡裝滿了各種補給品,足夠支持6個月生活所需,還可以抵擋核當量25kT的核爆威力。」

25kT的核爆威力,比廣島長崎原爆稍微大一些。但現代的核武即使是戰術核彈頭,爆炸威力的核當量幾乎都在100多kT以上。如果是更大型的戰略核武,威力都超過400kT到500kT。也就是說,像科尼茨這個老舊的地下碉堡,在現代核戰中幾乎毫無用處,但若要當成博物館,倒是相當合適。

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的這個地下碉堡,也是相同的狀況。但與科尼茨碉堡不同的是,布達佩斯的碉堡原本是醫院。因此展出的項目就以各式各樣的醫療為主。

碉堡醫院博物館行銷經理哈蒂卡瓦爾加表示,「冷戰期間,大家都為可能爆發核戰而驚恐。全世界都有核爆避難所。這裡已經無法做為核戰避難所,因為從1950年代末期以來,都沒有再開發或升級。例如收容人數仍只有300名患者,而且碉堡不夠深,只有15公尺。」

電影《星際終結者》片段提及,「小姐,這裡深入山區地下,足夠保護我們安全。太好了,那外面的人怎麼辦?」

現代核武國家的核爆避難所以及指揮中心等,就像科幻電影所描述,都是深入地下十多公里以上,通道入口的門,重量也超過好幾噸。再加上現代化的通風、通訊設施以及儲存的糧食與飲用水,遠非小國家或民間自行建造的碉堡。

也因此,即使烏克蘭戰局變化多端,主流媒體不時傳出俄羅斯打算發動核戰的說法,這些小型地下碉堡,作為核爆避難所完全不足,但作為展示場所卻綽綽有餘。現在這些地方,就以核爆相關的照片、模型以及各式各樣準備因應核戰的設施,提醒來參觀的人們,要戰要和,全在人類自己一念之間。

823公投》重啟核三,你怎麼看?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