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釐清死者死因,經常要靠法醫相驗解剖,不過在疫情高峰期,染疫風險增加,法醫也採取高規格防護,避免噴濺感染。只是,法醫每月平均要處理上百件案件,因為疫情,單月又再多出50件要相驗,每次一忙,就是忙到半夜。
穿上隔離衣、戴好面罩,整套防疫裝備不能馬虎,做好層層保護,甚至還有正壓呼吸器,拉高防護規格,防疫要做到滴水不漏,以防病毒有機可趁,因為疫情期間,法醫在司法相驗,可是暴露在感染的高風險中。
法醫研究所法醫病理專科醫師蕭開平表示,「害怕就是說骨鋸(血液)噴濺在空氣中,我們有一個(解剖後得知確診),就是一個案件,我們也是馬上停下來,幾乎快兩個禮拜的時間(隔離),我們幾乎每天都測,看看自己會不會得到。」
站在危險第一線,釐清死者死因,即使面對排山倒海而來的心理壓力,工作也不能喊停,只見法醫研究所僅僅10名法醫,每月平均要處理上百件案件,疫情高峰期,工作量更是遽增,單月就多出50件等待解剖,一忙起來,從早到晚,就得花上一整天。
蕭開平指出,「我們曾經也有法醫師,工作到相當晚到半夜,這個也是疫情的關係,案件累積起來,我們大家都很努力的來共同,團隊性的應付這一類案件。」
法醫工作更是團隊合作,司法相驗後,距離真相只有一步之遙;緊接著,靠的就是檢驗員的後續化驗,要找出死者的致命原因。
法醫研究所毒物化學組助理研究員曹芸甄表示,「我們可以看到他的體內,同時有檢出了這麼多種的新興毒品,我們可以看到1、2、3、4、5、6、7、8有8種。」
儀器層層比對,再由檢驗員進行分析,用科學實證,彙整精確資料,讓法醫下專業判斷,釐清事件真相,只是疫情下法醫的辛苦,外界恐怕無法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