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育黃麻、瓊麻工藝 盼創台灣麻新時代

黃麻作出來的麻布袋或是麻繩,在以前都是重要的日常生活用品。不過在塑膠出現以後,就慢慢被取代,現在台灣有些社區開始舉辦黃麻體驗的課程,希望能夠傳承給新的一代。

高雄市田寮區崇德社區,過去曾經是黃麻產地。1960年代塑膠製品出現之後,黃麻需求減少,居民不再種植。多年前,社區復育黃麻,舉辦黃麻體驗課程,教導如何採麻、取纖、製繩,創作黃麻用品。

崇德社區發展協會經理李明宗說:「燈代表我們這個社區的一些特色,周遭都是黃麻,然後我們是用氣球,把它打上氣,然後用黃麻沾濕,然後用膠水去把它鋪陳,然後等乾之後,再把氣球拿掉。」

在屏東恆春地區,長期研究地方傳統工藝的楊美雲,開辦瓊麻創作課程,讓居民認識過去的地方植物。更期待能夠結合新科技,研發取代塑膠的瓊麻產品,提升環保思維。

地方文化專家楊美雲表示,「瓊麻在恆春半島它已經沒有人栽種了,可是我覺得像這樣的一個課程,第一個我們就是來凝聚力量,然後利用這些力量,我們來宣導一些跟環境有關係的議題。」

黃麻、瓊麻植物,曾經出現在我們生活周遭,但是消失之後,有社區展開復育,為地方創造旅遊商機;也有組織推動改良,希望成為環保產品。讓消失的台灣麻重新回到生活之中。

2022杭州亞運 台灣百金之路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