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海洋研究量能 耗資16億造研究船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為了要提升台灣的海洋研究量能,科技部投入16億,打造三艘國家海洋研究船。繼去年11月,新海研2號、3號交船之後,最大型的「新海研1號」,在上午正式交船,總統蔡英文也親自參與儀式。未來,這艘新海研1號會以大氣和海洋觀測為主,並由台灣大學營運管理。
總統蔡英文參與擲瓶儀式,祝福新船航行平安。歷經一年多時間打造,國家海洋研究船新海研1號,正式交船。
總統蔡英文說:「從學界開出需求、進行規劃,到我們台船的負責設計跟建造,這是台灣造船史上的里程碑,也展現出產業界跟學術界合作的國船國造的實力。」
科技部長吳政忠表示,「新海研1號,它可以續航40天,它除了探測海洋下面(資訊),它還可以觀測上面的氣象。」
科技部在2018年投入16億,要打造三艘國家海洋研究船,其中800噸級的新海研2號、3號在去年11月交船。最大型的新海研1號,原本預計今年第一季交船,卻因為疫情影響,現在才正式加入船隊。
這艘新海研1號,長66公尺、寬14.8公尺、總噸位2155噸,搭載了10多種科研儀器,可以進行海上定點和精準的水深、地形研究。其中還有新海研2號、3號沒有的「船艏氣象塔」,能即時蒐集氣象資訊、回傳氣象局,甚至還有海氣象浮標,提升氣象和生態資訊蒐集。
台大海洋研究所副教授楊穎堅解釋,「不只可以量海面的氣象,可以量水下的水文資料,然後透過衛星,即時回傳至中央氣象局。這個裝置上面,可以裝5000公尺的繩長(使用)。」
台大海洋研究所長詹森說明,「海底地形就是經過那個資料後處理以後,做各種校正以後,可以達到國際標準的2等標準,所以其實是非常精確的海底地形(觀測)。」
科技部次長林敏聰說:「比較遠洋的部分的氣候變遷跟生態的觀測,(舉例)關島那邊的整合研究,但是因為這個東西還在規劃中,所以具體的時程,因為現在的變數還太大,所以我們就還要再繼續努力。」
新海研1、2、3號搭配勵進號,讓國家海洋研究隊的規模更完整。未來,新海研1號,會以大氣和海洋聯合觀測為主,將開闢高雄、關島和帛琉航線,對西太平洋颱風、北赤道洋流等區域進行研究,但何時能正式執行,還要看疫情決定。
總統蔡英文參與擲瓶儀式,祝福新船航行平安。歷經一年多時間打造,國家海洋研究船新海研1號,正式交船。
總統蔡英文說:「從學界開出需求、進行規劃,到我們台船的負責設計跟建造,這是台灣造船史上的里程碑,也展現出產業界跟學術界合作的國船國造的實力。」
科技部長吳政忠表示,「新海研1號,它可以續航40天,它除了探測海洋下面(資訊),它還可以觀測上面的氣象。」
科技部在2018年投入16億,要打造三艘國家海洋研究船,其中800噸級的新海研2號、3號在去年11月交船。最大型的新海研1號,原本預計今年第一季交船,卻因為疫情影響,現在才正式加入船隊。
這艘新海研1號,長66公尺、寬14.8公尺、總噸位2155噸,搭載了10多種科研儀器,可以進行海上定點和精準的水深、地形研究。其中還有新海研2號、3號沒有的「船艏氣象塔」,能即時蒐集氣象資訊、回傳氣象局,甚至還有海氣象浮標,提升氣象和生態資訊蒐集。
台大海洋研究所副教授楊穎堅解釋,「不只可以量海面的氣象,可以量水下的水文資料,然後透過衛星,即時回傳至中央氣象局。這個裝置上面,可以裝5000公尺的繩長(使用)。」
台大海洋研究所長詹森說明,「海底地形就是經過那個資料後處理以後,做各種校正以後,可以達到國際標準的2等標準,所以其實是非常精確的海底地形(觀測)。」
科技部次長林敏聰說:「比較遠洋的部分的氣候變遷跟生態的觀測,(舉例)關島那邊的整合研究,但是因為這個東西還在規劃中,所以具體的時程,因為現在的變數還太大,所以我們就還要再繼續努力。」
新海研1、2、3號搭配勵進號,讓國家海洋研究隊的規模更完整。未來,新海研1號,會以大氣和海洋聯合觀測為主,將開闢高雄、關島和帛琉航線,對西太平洋颱風、北赤道洋流等區域進行研究,但何時能正式執行,還要看疫情決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