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魔術師 擬音師為電影畫龍點睛

施慧中 / 編譯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一部電影要能讓觀眾融入劇情,身歷其境,豐富的聽覺效果不可少。這門專業學問很大,音效師有時要自己跟著畫面演戲,以便原音重現。

沒有鎂光燈前的光鮮亮麗,電影裡各種環境聲音,來自Foley Artist,也就是從事現場同步音效配音的擬音師,在黑暗錄音室裡的創作。

拍攝電影時,專業的指向性麥克風只收錄人物角色的對話,環境裡的背景音,細微的風聲,腳步聲幾乎都被篩掉,要靠事後擬音師的妙手模擬補上去。比方說吃午餐,擬音師要坐上飯桌,配合角色的情緒,說話節奏操作刀叉,好像自己就是那演員,讓這頓飯活起來。

音效師 泰索說:「我們化身成電影裡的人物,融入銀幕裡發生的劇情,所以要分工合作,他演一個人,我演一個人,我們很專注在人物身上。」

還有一些聲音要無中生有,擬音師的基本裝備有好幾箱,裝滿意想不到的聲音道具,從樹葉、骨牌、牛皮紙不一而足,球型吸取器是用來模擬半夜上廁所的尿尿聲,古早四輪溜冰鞋可以發出金屬抽屜開關的聲音,工作時經常要發揮想像力。

擬音的首要條件,就是跟畫面完全同步吻合。老師傅說,最棒的音效是渾然天成,毫無違和造作感,用對道具、手勢輕重也都很關鍵,這門技術學校裡沒有教,多數時候靠經驗傳承。法國音效師的收入,一個工作天從360歐元到700歐元不等,折合台幣上看25000元。

除了幫整部電影配製環境音效,也有音效工程師專門創作特殊,不存在於現實生活中的聲音。

音效工程師 庫爾曼說:「我把迷你麥克風裝在這部電動車的引擎裡,它會發出一種獨特的細小唏嘶聲,我想錄製這種聲音。」

一邊開車,一邊聆聽麥克風錄製的效果,回到家裡,庫爾曼打開電腦編輯程式,要把電動車的引擎聲,變成太空船的聲音。音效設計的工作,跟擬音師相輔相成,2014年3D動畫電影昆蟲Life 秀就是個好例子。

影片中沒有對話,沒有字幕,全靠工程師創作出,聽起來可以接受的昆蟲聲音。

庫爾曼表示,「像是螳螂的聲音,我在聲音庫中找到駱駝的聲音,然後我把它加以改編,就像這樣,然後再加上海豚的聲音,成果聽起來是這樣,當他喊叫時,我決定加上孔雀的聲音。」

透過電腦編輯巧手,這些豐富的聲音,幫助電影院裡的觀眾,順利進入劇本裡那個奇妙的異想世界。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