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香港23號舉行區議會選舉,民主黨拿下93個席次,成為大贏家。而親中國的民主建港聯盟,卻在重點選區遭到重創。這次選舉被視為明年香港立法會選舉前哨戰,民主派大勝親北京派的結果,對董建華率領的港府,可能產生更大的改革壓力。 香港23號舉行第二屆特區區議會選舉,由於這是七月一號,香港五十萬人大遊行,抗議基本法23條後,第一次選舉,選舉結果是否會受到遊行效應影響,格外受到注意。這次選舉投票人數超過106萬,投票率高達44.06%,不但打破1982年以來的區選紀錄,更是香港選舉歷史以來的第二高投票率。 (香港特首董建華:這展現了極高度的公民意識,我們都應該為此感到驕傲。) 不過開票結果,卻突顯民眾對於董建華政府以及親北京派政黨的不滿。派出120人參選的民主黨,以百分之七十七的當選率,成為選舉的大贏家。而先前支持基本法23條,親北京派色彩濃厚的民主建港聯盟,雖然有206人參選,卻只有64人當選,當選率只有三成左右,而只派出26人參選的自由黨,當選率也有大約百分之四十六。 (「觀龍」選區當選人何秀蘭:今天的贏家實際上是這個區的選民。我們有超過百分之五十的選民來投票,透過投票箱,他們大聲而清楚地說出,香港民眾要求更多的政治主權。) 由於選舉失利,民建聯的黨主席曾鈺成已經請辭,民建聯下週才會決定是否接受。香港這一屆區議員總共529人,除了特首委任以及新界鄉事委員會的當然議員外,只有400人是經由選舉產生。區議員的職責就和台灣的里長類似,實權並不大,也無法直接影響港府決策。可是由於和選民接觸機會多,被各政黨視為地方動員的主力。由於明年就要舉行立法會選舉,這次區議會的政黨洗牌效應,是否會持續,對香港政府造成更大的政治改革壓力,引起各界注目。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