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署調查:國內自來水、海水貝類含微型塑膠
林靜梅 張梓嘉 / 台北報導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環保署首度針對國內環境,進行微型塑膠含量調查,發現國內自來水、海水、沙灘及海產貝類中,都有微型塑膠;環保署表示,含量比國際的標準低,但對人體健康有何危害,還需研究。
塑膠垃圾無所不在,現在連我們喝的水都確定遭到入侵,環保署檢驗國內共百處淨水場,發現自來水中,多半為纖維狀塑膠,原水每公升平均含有2.17根,處理後的清水是0.75根,低於國際媒體調查的4.34根。
台灣自來水公司副總經理吳振榮表示,「每公升一根的話,各位可以看到已經遠比國外數據低很多了。」
另外,環保署也檢測海水、沙灘與7處貝類養殖區,驗出淡菜、牡蠣、扇貝與文蛤,皆含有微型塑膠,其中野生牡蠣的含量比養殖的最高高出兩倍多,濃度則與國際相當。
環保署環檢所組長楊喜男表示,「我們的值跟國際值比,大概我們都是介於中間,有些或是比較低一點,像這個蛤類牠就是比較低一點。」
微型塑膠是由人們丟棄的塑膠垃圾,分解變成,再透過食物鏈進入人體,環保團體也呼籲政府加快源頭管制速度。
綠色和平海洋專案主任顏寧表示,「目前就是規劃手搖杯、吸管、塑膠袋還有塑膠餐具,從現在到2030年的減量時程表,那我們當然希望這個腳步可以再更快一點。」
微型塑膠是指5毫米以下、相當一顆米粒大小的塑膠,環保署表示,日常所用的一次性塑膠產品,可殘留環境數百年、流傳人類數十代以上。
塑膠垃圾無所不在,現在連我們喝的水都確定遭到入侵,環保署檢驗國內共百處淨水場,發現自來水中,多半為纖維狀塑膠,原水每公升平均含有2.17根,處理後的清水是0.75根,低於國際媒體調查的4.34根。
台灣自來水公司副總經理吳振榮表示,「每公升一根的話,各位可以看到已經遠比國外數據低很多了。」
另外,環保署也檢測海水、沙灘與7處貝類養殖區,驗出淡菜、牡蠣、扇貝與文蛤,皆含有微型塑膠,其中野生牡蠣的含量比養殖的最高高出兩倍多,濃度則與國際相當。
環保署環檢所組長楊喜男表示,「我們的值跟國際值比,大概我們都是介於中間,有些或是比較低一點,像這個蛤類牠就是比較低一點。」
微型塑膠是由人們丟棄的塑膠垃圾,分解變成,再透過食物鏈進入人體,環保團體也呼籲政府加快源頭管制速度。
綠色和平海洋專案主任顏寧表示,「目前就是規劃手搖杯、吸管、塑膠袋還有塑膠餐具,從現在到2030年的減量時程表,那我們當然希望這個腳步可以再更快一點。」
微型塑膠是指5毫米以下、相當一顆米粒大小的塑膠,環保署表示,日常所用的一次性塑膠產品,可殘留環境數百年、流傳人類數十代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