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歌手巴布狄倫奪文學獎 諾貝爾獎首例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由美國詩人歌手巴布狄倫摘下文學桂冠,國內學者認為,能頒給流行音樂,顯示諾貝爾獎也在自我突破,而巴布狄倫的歌詞融合詩和哲學思維,是詩人歌手也是社會運動家 以詩人歌手之、獲頒諾貝爾文學獎的巴布狄倫,曾於2011年來台開過演唱會,讓很多歌迷相當回味,當年也去朝聖的台大外文系教授廖咸浩說,巴布狄倫兼具流行歌手和詩人的多重身份,作品精準抓住那個時代獨立叛逆又異議的精神,詞曲中的反戰和民權思維,更是深深影響台灣70年代風行的民歌世代。 ==台大外文系教授 廖咸浩== 當時台灣的流行歌 都是清一色的日本演歌風 或是甚至於劉家昌 帶來當時韓國風的 我們當時的確都受到 美國當時這種音樂的影響 我們從中看到了 這個跟社會脈絡結合 還有就是這個個人創意的部分 是真正音樂的核心 所以後來才有唱自己的歌 所謂現代民歌的這個運動產生 廖咸浩認為,巴布狄倫創作型歌手,他的歌詞同時與詩結合,少不了社會關懷元素,更融入對傳統體制反動的哲學思維,他用音樂去影響社會,也影響每個世代的年輕人。文化政治評論者張鐵志則說,巴布狄倫獲獎,國外當然也出現正反面評價爭議,但流行音樂能採下文學桂冠,顯示諾貝爾獎本身也在自我突破。 ==文化政治評論家 張鐵志== 對諾貝爾文學獎而言 從這個獎出發 你可以說他 擴張了他對文學的認識 對文學的定義 巴布狄倫的名字,彷彿是60年代的代名詞,影響力可說遍及全球,而在台灣也有許多文化人,包括雲門創辦人林懷民,詩人余光中、作家蔣勳等,也都曾說,自己受巴布狄倫影響。 記者 李曉儒 彭耀祖 台北報導

823公投》重啟核三,你怎麼看?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