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天文學家認為,恆星是透過持續緩慢、平穩的吸積而形成,不過中研院天文所研究員,到歐洲南部天文臺,結果發現新的驚喜,挑戰過去對恆星的認知。 大學、碩士都讀物理,呂浩宇博士時把理論運用在天文,博士後研究跟著中研院副研究員高見道弘,到歐洲南部天文臺蹲點,2014年10月觀測四個原恆星系統,帶來新驚喜,挑戰過去對恆星的認知。 ==歐南天文臺博士後研究員 呂浩宇== (過去認為)它在吸的時候 它的吸的這個速率是差不多的 但現在的觀點來看的話 它是大部分時間不怎麼吸 可能忽然間它就吸很多 就大吃一口然後就不吃不吃 然後再大吃一口 恆星突然大量吸積、形同暴食,為恆星吸積提供新穎觀點,這次觀測也發現,即便離原生恆星團很遠,也可以形成大質量行星。 ==歐南天文臺博士後研究員 呂浩宇== 這些物質交互作用 有可能會偶然的隨機的 把一些高密度的團塊 踢到離原生恆星 距離很遠的地方 但在被 踢到距離原生恆星很遠地方 這些高密度的團塊 它還是可以形成行星 新生恆星暴食,大質量行星如何形成,呂浩宇團隊的研究,登上國際期刊,未來若有更高解析的影像、統計結果,教科書就得跟著改寫。
中研院學者新發現 恆星大量吸收暴食
發布時間:
最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