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改場推台灣藜 助原民產業發展

原住民傳統的穀類農作物「台灣藜」,已經被研究證實對人體保健有很大的幫助,只有在台東和屏東才看得到,台灣藜它有很豐富的色彩,是很特別的農作物。 生長期只有3到6個月就可以成熟的台灣藜,現在春天一到,它的果穗結成了紅黃綠橘的鮮艷色彩,讓綠色的田裡變得很有特色,台東農改場特別把台灣藜應用在景觀的營造,做成龍形步道,讓遊客觀賞,而且還發展成新娘捧花以及頭冠,讓台灣藜不只是可以吃,還可以很實用。 台灣藜早期是原住民的穀類農作物,但很少人知道,不過現代的研究已經發現,台灣藜營養價值豐富,還有保健的作用,被稱為「穀類的紅寶石」。台東農改場去年也運用選種技術, 培育紅紫色的台灣藜芽菜,跟市面上吃到的豆類芽菜和苜蓿芽,有很大的不同,營養成份也 更高,可以提供生菜沙拉的另一種選擇。 台灣藜是這幾年來,才被發現具有經濟價值的農作物,目前很少人種植,台東農改場今年以 食用和園藝來推廣台灣藜,希望能提昇原住民在地產業的發展。 記者 章明哲 台東報導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