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菊憶美麗島事件 對台灣有啟發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1979年黨外人士成立美麗島雜誌社、到處舉辦演講會,直接挑戰戒嚴體制,後來在高雄發生嚴重的官民衝突,雜誌社的主要幹部全都處以叛亂罪,但也啟動台灣的民主轉型。今年是美麗島事件三十周年,高雄市政府舉辦研討會,向這段歷史致敬。
三十年前的政治犯,三十年後的高雄市長,陳菊說,當年美麗島雜誌社,為了爭取自由民主,冒著失去生命的危險,對抗權威的這段過程,對現在的台灣社會依然很有啟發。
高雄市政府舉辦研討會,向這段歷史致敬,場內座無虛席,台上台下討論熱烈,不過場外的年輕朋友對美麗島事件的認識卻不多。
1979年12月10號,美麗島雜誌社的高雄服務處舉辦演講會,沒想到群眾聚集引發嚴重的官民衝突,13號國民黨政府展開全台大逮捕,隔年美麗島軍法大審登場,包括陳菊在內,八位雜誌社主要幹部全部都以叛亂罪起訴。當事人關入黑牢,不過受難者家屬和辯護律師團卻接起衝撞一黨專政的棒子,相繼投入選舉,成立民進黨,推動台灣民主轉型,其中美麗島雜誌社發行人黃信介的辯護律師-陳水扁,甚至成為台灣政黨輪替之後的第一任總統。
美麗島成為民進黨的政治資產,重提美麗島事件經常被解讀為藍綠對立的操作。曾經參與政治犯救援工作、長期關心台灣民主運動的艾琳達認為,必須把眼光放大,從近代史的角度來看這段歷史,才能彰顯台灣人反對戒嚴、爭取自主自決的價值。
而研究台灣戰後民主運動的新生代政治學者李福鐘則提醒,台灣社會絕對不能忘記民主的基本價值。
美麗島事件三十週年,台灣的民主面臨不同的考驗,內部的政黨政治還有改進空間,外部來自中國的威脅與競爭揮之不去,唯有不斷理性辯論與省思,才能走向另一個更美好的三十年。
記者呂宗芬陳顯坤高雄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