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圈道路建設計畫 審查機制爭議不斷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內政部每4年600億的「生活圈道路交通系統建設計畫」,是台灣道路闢建的經費來源,但近幾年來爭議不斷。有民間團體認為,審查機制並不透明,有些道路明明不會塞車、或是經過地質敏感區,卻還是過關。
==台中石岡反徵收聯合自救會 傅東森==
將近100億的造價
它蓋的路線的長度是
道路長度是10公里
蓋完 完工之後 它節省10分鐘
民眾提出質疑,認為要新闢「東勢豐原快速道路」根本不合理。因為這條道路要開發,相關單位表示,是想改善台3線交通、並建構防災道路、促進地方發展,但環團認為,這條路分成五個標案,其中還經過車籠埔斷層等地質敏感區、而且平常上下班雖然車多,但不至於塞車,加上環評委員都還沒達到共識,怎麼能草率?但像這樣的案例,在其他地方也同樣上演。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花蓮分會理事長 鍾寶珠==
縣政府他在拓寬193
他也說(紓解)蘇花改通車之後
花蓮會塞車的問題
我們要怎麼去因應
蘇花改通車之後
花蓮縣的道路的
交通系統應該怎麼去建置
而不是去拓寬一條
這麼漂亮的道路
花蓮縣道193拓寬案也有爭議,相關單位表示,因為道路線型不佳、而且為了疏解車潮、創造景觀道路,並兼顧用路人安全,所以必須拓寬,但環團說明,要改善車流也沒有完整交通評估,還會減損防風林面積、另外就算引進車流,也沒有足夠腹地停放,審核不嚴謹。
而這些都是「生活圈道路交通系統建設計畫」中過關的案子,環團認為,每4年600億經費,審核都只透過營建署和公路總局審定,並沒有民眾參與空間,過程不透明,民眾權益深受影響。
==聲音來源 公路總局規劃組長 李忠璋==
民眾的意見 一定要把它納進來
有意見的話 或是有抗爭
地方政府能夠先協調
處理完以後 再來推動(申請)
公路總局則表示,地方政府在申請前,都會先評估、就連環評也要先做,有必要的時候會到現場實地勘查。針對民眾意見,各地政府都會辦理說明會,來解答疑慮。
記者 曹晏郡 林國煌 台北報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