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記錄逾3百筆鯨豚聲音 歷時3年建造聲紋資料庫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民間團體發起「拜訪太平洋抹香鯨計畫」,經歷3年近500小時的航行、追蹤與紀錄,錄製下300多筆鯨豚聲音,再篩選出可用音檔,部分資料已經發布在國際科學資料平台。團隊期盼將台灣東部海域鯨豚聲學,推向國際研究舞台,並能透過觀測紀錄來復育鯨豚、守護海洋。
像是聊天一般,呼應聲此起彼落,這是飛旋海豚發出的聲音。
而這類似鳥叫聲,來自於真瓶鼻海豚。
喀答聲響,已經被科學家認為與摩斯密碼類似的抹香鯨叫聲,是團隊3年來記錄到最多筆的聲音,透過海上觀察監測,進行鯨豚聲音探詢,團隊隨賞鯨船出海,拖曳錄音設備,共蒐集到359筆水下原始錄音,再篩出269筆可用音檔。
海洋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兼任助理教授溫在昇指出,「在那個當下,其實我們是一個原始的聲音全部撈上來,再做很多的訊號處理之後,我們把它整理出來。」
這是台灣唯一以東部黑潮海域為核心的聲學資料庫,部分資料已發布於國際科學資料平台,供全球研究者使用。民間團體指出,計畫最挑戰的部分就是紀錄監測的志工,都是自發性參與無給職,他們的廣泛參與,是把鯨豚聲學推向國際研究舞台的關鍵。
海洋志工趙昊雲表示,「第一次聽到抹香鯨的那個喀答咖答的聲音傳進耳朵裡,透過耳機,我會覺得,好像我跟這個自然環境、海洋環境連結變得更深刻。」
花蓮縣福爾摩沙協會理事長廖鴻基說:「幸好,雖然台灣社會並不是那麼的善待海洋,但是海洋善待台灣,留給我們離岸比較遠的抹香鯨。」
計畫主持人廖鴻基表示,台灣東部外海擁有豐富的海洋生態,透過民間多元探查及研究來建立生態資料,希望可為復育鯨豚打下更紮實的基礎,也讓世界更能看見台灣。
黃瑀喬/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