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海鯤號」9月完成海試跳票 顧立雄:11月交艦有挑戰性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潛艦國造原型艦海鯤號原訂9月完成海試,確定跳票,能不能夠如期在11月交艦受到矚目。國防部長顧立雄回應,要在11月交艦確實有很大挑戰性;海軍則說明,還需要對2項系統進行調校,完成後可達潛航必要條件。至於賴總統拋出要打造台灣之盾,但被外界質疑跟不對稱建軍背道而馳,對此顧立雄強調有符合不對稱作戰概念,年底將提特別預算。

國造潛艦海鯤號原訂9月完成海上測試,確定跳票,立法院外交國防委員會13日進行潛艦國造專案進度報告,採取秘密會議形式。國防部長顧立雄會前證實,海鯤號還在進行海測前的裝備條件跟測試,坦言對於11月完成海測交船的目標,有很大的挑戰性。

國防部長顧立雄回應,「我對於整個潛艦最後能夠建造完成,還是有信心,要在11月完成確實是具有很大的挑戰性。」

民進黨立委王定宇則表示,「時程雖然稍有落後,但全艦是往完成的方向在邁進當中。」

海軍則說明,還需要針對主機與電力管理系統以及整合式儎台管理系統(IPMS)進行調校,完成後可達潛航必要條件。面對中國軍事威脅,除了加強海上戰力,總統賴清德國慶演說拋出要打造「台灣之盾」,建構台灣分層防禦、有效攔截的嚴密防空系統,卻也遭外界質疑可能違背不對稱作戰的概念。

顧立雄解釋,「它的攔截的機率自然會成功,然後它也能夠做一個更具有效資源分配的火力協調,這個當然是符合不對稱作戰的概念。」

全球防衛雜誌採訪主任陳國銘說明,「用反飛彈對抗飛彈或是用潛艦對抗潛艦,本身就是一種對稱的作戰方式。基本上就是誰錢花得多、誰時間花得多、誰就勝出,偏偏台灣目前沒有錢,也沒有人,也沒有時間。」

專家認為,共軍武力攻台手段不只來自飛彈,還有水面艦、潛艦等多重威脅,台灣之盾不是不可行,但可能耗費高昂的經費人力。顧立雄表示,年底將提出特別預算,會購置多層次擊殺網,無論是雷達系統、飛彈系統、無人載具等,目標都是朝存活率高方向建置。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