鰲鼓濕地泡水多日,是天災還是人禍?【獨立特派員】

2025年7月丹娜絲颱風挾帶西南氣流豪雨,重創嘉義東石鄉鰲鼓濕地森林園區,造成嚴重淹水災情,積水逾40天未退,園區被迫封閉至9月底。此次災情不僅凸顯地層下陷持續惡化的問題,排水設施功能不彰、台糖養豬場上萬頭豬隻溺斃、生態環境遭受衝擊等多重危機更一一浮現。這片每年吸引近300種鳥類造訪的重要濕地,正面臨極端氣候與管理失能的雙重考驗,候鳥季前景令人憂心。

地層下陷加劇淹水困境 生態危機迫在眉睫

八月底,鰲鼓濕地的災後重建工作仍在與時間賽跑。東石鄉自1970年代起因養殖漁業超抽地下水,開始出現地層下陷現象,情況至今仍持續惡化。林業署嘉義分署自然保育科技士王昶欣指出,近年鰲鼓濕地水位持續上升,首要因素即為地層下陷,東石鄉與布袋鎮地區每年約有2至4公分的下陷強度。

鰲鼓濕地解說團執行長蔡淑麗觀察,颱風過後的淹水並非溢流進入,而是整體水位上升,災後40天路面上仍有積水未退。解說員黃月英則透露,平時他們會觀察水質變化、鳥類死亡情況,這次淹水過於嚴重,已有多日無法進入調查,沿路可見大量死魚。她憂心表示,魚類大量死亡將影響生態,鳥類將缺乏食物來源。

 

8月18日林業署巡檢,淹水水位仍高於木棧道。(圖/獨立特派員)

 

王昶欣強調,鰲鼓濕地是候鳥重要的棲息環境,每年約有200至400隻黑面琵鷺前來度冬。如今距離一年一度的候鳥季已近,這片吸引近300種鳥類造訪的國家級濕地,正面臨嚴峻的生態危機考驗。

 

排水設施效能不彰 結構問題積重難返

 

位於防汛道路南堤中段的七孔水門,是調節水位的主要設施。王昶欣解釋,七孔水門屬於重力排水設計,必須在特定潮汐條件與水位有高度落差時才能發揮排水功能,若遇到淤積情況,效能便會大幅降低。

鰲鼓濕地解說員蔡金露補充,過去水門設計為自動開啟,退潮時水流直衝,泥沙不會瘀積堵住水門,但台糖公司接手管理後,新水門方向改為左右開啟,海水退潮時不再是直線排水,他認為這是影響排水功能的關鍵因素。

為改善排水問題,台糖公司於去年底在七孔水門增設兩台抽水機。然而,在地居民對新建抽水機的效能提出質疑,蔡金露透露,抽水機只在有人視察時才會啟動,平時並不會進行抽水作業。

 

插入圖片-2

2024年底,台糖增設抽水機,透過將鰲鼓濕地的水越過堤防排到外海,來調控水位。(圖/獨立特派員)

 

鰲鼓濕地解說員林韋秀也表達類似看法,她在巡守時發現淹水範圍廣大,但抽水設備數量明顯不足。當被問及向台糖公司反映後是否獲得回應時,她坦言沒有得到明確答覆。這種缺乏透明度的管理方式,讓第一線的保育工作者感到無力。

 

應變延遲釀重災 管理疏失引發質疑

台糖公司在此次災害中的應變時程,成為各界關注焦點。7月6日丹娜絲颱風登陸嘉義、7月底連續一週豪大雨侵襲,台糖卻延至8月3日才向縣府求援,近一個月的時間差引發質疑。

更令人震驚的是台糖養豬場的災情。長期向台糖承租土地進行友善耕作的業者郭明賢,八月底發現園區內的農田仍在淹水,而泡在水裡的不只農田,還有養豬場內的上萬頭豬隻。郭明賢透露,上萬隻豬溺斃,依他估計可能損失上億元。他強調,以往淹大水時,台糖的車輛便會開始載運豬隻,但這次卻等到淹死之後才處理。

對於豬隻移轉速度不及淹水速度的質疑,台糖僅表示此次天災超出以往防範經驗,並已將此次狀況納入檢討。這種缺乏具體改善措施的說明,更加凸顯管理單位的消極心態。

而由於豬隻死亡數量過於龐大,台糖將部分送往化製廠處理,其餘在環保機關核可後就地掩埋。立法委員蔡易餘認為,化製廠數量有限,就地掩埋不失為一種處理方式。但是蔡淑麗透露,據聞當時有部分豬隻被放走,她質疑這些放走的豬隻會死在濕地內部,進而影響環境,外界卻無從得知實際情況。

 

由於豬隻死亡數量龐大,就地掩埋能杜絕污染問題,卻也因資訊不透明,引發在地民眾疑慮。(圖/獨立特派員)

 

在地守護者的堅持與無奈

鰲鼓濕地森林園區於2012年正式啟用時,林業署嘉義分署培訓了一批由在地居民組成的導覽解說團,平時除了為遊客導覽,也負責巡守濕地周遭環境。然而,此次災情卻讓這群長期守護濕地的在地居民深感無力,來不及修復的設施只能暫時用帆布覆蓋擋風遮雨。

生態旅遊業者蔡恭和透露,災後缺工情況嚴重,重建進度始終無法加快,目前最缺乏的是鐵工。郭明賢的農田則有12至13甲仍在淹水中,地面滿是淤泥,復耕之日遙遙無期。

黃秀緞說明,林業署嘉義分署定期巡檢園區設施,災後已發現部分枕木腐朽,已請廠商立即修復以避免危險。目前採用開口契約方式,分階段進行,優先處理具有立即性危險的部分。而根據鰲鼓濕地森林園區官網公告,園區擬於9月30日重新開放。

 

生態與治理雙重警訊 鰲鼓困局凸顯改革需求

鰲鼓濕地不僅是單一園區的問題,更反映出台灣西部沿海地層下陷區域面臨的共同挑戰。在氣候變遷趨勢下,極端降雨事件勢必更加頻繁,如何建立跨部會協調機制、提升管理單位透明度與在地參與、強化極端氣候應變能力、重新檢討排水設施規劃,已是刻不容緩的課題。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