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2025)年7月初丹娜絲颱風重創中南部,全台有超過13萬片光電板受損,事後回收清除作業更衍生出許多爭議,民間團體不僅認為當前回收費率過低,而且破損及破碎的「暫存光電板」還可能造成污染,呼籲政府應立即檢討並拿出配套。環境部資源循環署也承諾,會進行總體檢。
7月初的丹娜絲颱風,造成南部地區多處太陽能光電設施受損,事後清理回收亂象頻傳,有業者想節省成本,直接用破碎機處理塑膠浮板,讓當地農民擔憂「塑膠微粒」毀了農地,甚至一度傳出有「紅水」污染,所幸經過檢測只是虛驚一場,並非光電板所造成。
但事隔將近2個月,各地環保團體仍喊話政府除了強化對業者的管理,就連廢電板的回收費用,也應該調高、反映成本。
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研究員林政翰表示,「每千瓦1000元這樣的回收費用,實況是這個價格在市場上,其實沒辦法應付處理費,所以扭曲到一定程度沒辦法進行自動化拆解,它還要加上人工的拆除成本。」
經濟部能源署再生能源設置推廣組副組長顏為緒則表示,「整個回收作業還有費用,事實上都是由業者來去負擔,至於要不要提高,我們可以跟環境部再來做研議。」
風災造成全台共計33案場、約13.5萬片光電板受損,環境部日前表示,經過分類整理後,目前已近5萬片送交處理機構完成去化,近6.8萬片陸續收集暫置合法場地,88%光電板都已安置及清除。
不過環團仍憂心,暫時堆置的光電板沒有明確的SOP,恐造成土壤或水污染。
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理事長陳椒華指出,「我這邊也有接到陳情,就是有國防部的土地在嘉南大圳旁邊,有堆置災後的廢棄物,鄰近灌溉用水、還有旁邊就是農地,也造成當地農民的恐慌,政府不要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環境部資源循環署副署長林健三表示,「我們要把整個包括後面的回收、清除、處理的責任,全部都回歸到哪裡,所謂產生源這個地方,跟各位報告,修法進度目前我們會報行政院,希望今年就能夠送到立法院審議。」
環境部表示,已跟經濟部提出要做總體檢,也透露正在研擬修法,希望增加公告應回收的「事業廢棄物」,納入太陽能板跟風機葉片,代表著將衍生產品的責任制度,藉此建立標準作業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