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推行市民搭公車10公里免費的政策多年,但乘客數卻是逐年遞減,到去年只有約8200萬人次。學者表示,因為公車駕駛人力荒,以及運具轉移不易,因此成為運量的瓶頸。
來自高雄的鄭小姐和友人,第一次到台中彩虹眷村,想搭公車到下個景點,但等公車要花不少時間,相當無奈。
遊客鄭小姐說,「大概10分鐘吧,可是還不知道什麼時候來。」
遊客梁先生表示,「(班距長)可能會比較麻煩點,因為這樣就花很多時間在通勤上面。」
市中心的這兩位大學生,也在公車站研究路線,因為想搭的路線還沒來,只能轉乘才不會浪費時間。
台中市民黃小姐指出,「如果不是一些比較重要著名的地方的話,那可能就是得走路或是騎車這樣。」
台中市民搭公車10公里免費措施多年,2019年時一年約1.3億人次搭乘,但台中市審計處發現台中市公車乘客數逐年遞減,到去年僅剩約8千200萬人次;市府表示,因為缺工,班次密集度不如疫情前的水準,除協調業者加薪也會改善工作環境,並推出更多誘因,提升搭乘意願。
台中市交通局公共運輸科股長徐瑋婕說,「持續實施市民限定免費公車政策,於112年亦與中央合作,共同推出TPASS定期票,提供民眾跨運具的便利乘車選擇。」
而台中捷運綠線運量呈現成長,藍線也興建在即,學者認為,公共運輸系統應以捷運為主,公車為輔,再加以UBIKE等其他運具,但如果便利性不足,民眾還是會選擇私人交通工具。
逢甲大學運輸與物流學系兼任教授葉名山表示,「減班以後就變成搭車的人,候車的時間就增長了,等候的時間不要太長,比如說10分鐘,我應該都可以接受,如果它要我等半小時以上,乾脆我自己還是開車去啦。」
學者建議,除了要提升運具轉移的效率,捷運路網儘快建立,才能和公車相輔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