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性別對立嚴重,南韓社會能否重新對話?【獨立特派員】

南韓在經歷戒嚴的憲政危機後,迎來一場提前舉行的總統大選。這場選舉不僅揭示體制的沉痾與媒體的侷限,更加劇了性別與世代之間的對立。面對政治極化、經濟困境與青年就業危機等挑戰,南韓社會正走在一條尋求縫合與復原的道路上。

政治極化現象加劇 選舉成為信仰之爭

韓國的總統大選剛結束,以政黨支持率而言,大選結果顯示,從領先地區的分佈來看,進步派共同民主黨與保守派國民力量黨的勢力,呈現東西對立的局面。

兩大黨的支持領先區域,呈現明顯的東西對立。(圖/獨立特派員)

而政治極化現象,在這次總統大選中表現得格外明顯。共同民主黨議員金翰奎指出,雖然這種情況在全球都有,但韓國的政治極化相當嚴重,不只是政治人物,連普通民眾只要支持的政黨不同,都會彼此敵視。

這種對立不分階級或職業,一位支持保守派的計程車司機表達了對進步派候選人李在明的擔憂,他認為李在明一定會當選,但李在明當選以後,國家就會變成共產國家。他同時批評主流媒體如KBS、SBS、MBC、JTBC都是左派媒體,只有少數保守派頻道,如朝鮮TV稍微好一點。

相反的,支持李在明的計程車司機則認為,李在明是對庶民困境具有強烈同理心的領導人。因為他年少時家境困難,卻能通過困難的司法考試,是一位從艱苦環境中成功走出來的人。顯示李在明「工人總統」的形象,對他的擁護者來說,象徵著翻轉階級的力量。

 

激化性別對立 候選人的厭女言論

尹錫悅執政兩年多來,南韓社會性別對立的情況愈趨嚴重。因此在本次總統大選中,各黨候選人為了拉攏選票,多選擇刻意淡化性別議題。韓國女性熱線代表宋蘭姬批評候選人因性別議題的爭議性,而未充分討論女性政策,認為負責推行性平政策的女性家族部在選舉中,僅淪為候選人的操作指標。

根據大選結果,男女比例在主要候選人李在明與金文洙差異不大,但在改革新黨候選人李俊錫的得票結果中卻有將近三倍之差,差距在20代中尤為明顯。過去李俊錫曾批判女性主義,也主張女性家族部,吸引不少年輕世代男性的支持,此舉更進一步激化性別對立現象。

候選人的性別支持率比較,李俊錫的男性支持者較女性支持者多出近三倍。(圖/獨立特派員)

在總統候選人最後一次的電視辯論會上,李俊錫發表針對女性身體的不當言論,引起南韓各界的抗議浪潮。性暴力相談所所長金慧晶提及女性主義者對此的說法,批判整個大選過程中,沒有針對女性的政策、沒有性別平等的承諾,只在最後以性器官的形式呈現。她認為李俊錫的言論將女性物化為政治工具,缺乏對受傷害的群體的考量,是完全出於自身利益的行為。

辯論會後,李俊錫的造勢場合一度有反對團體快閃抗議,儘管他向媒體道歉並召開緊急記者會,仍無法平息風波。對此,宋蘭姬直言,李俊錫的競選口號是「開啟未來的選擇」,但他其實只是一位開啟女性仇恨的候選人。

 

壓抑的未來 經濟困境與青年就業問題

台灣民主實驗室印太社群網絡專員金多賢指出,人們的非必要支出正在減少。根據官方統計,從2024年第一季與2025年同期的消費分類支出對比數據來看,餐飲住宿與娛樂文化類成長明顯下降,延世大學經濟系教授趙誠訓分析指出,這是典型的總需求衝擊中,衝擊人們心理的部分,而這將導致消費或投資的急遽萎縮。

消費分類支出對比,反映出社會整體的消費力下降。(圖/獨立特派員)

一位餐廳老闆表示,餐廳使用的食材多仰賴進口,疫情後景氣未見復甦,加上戒嚴後經濟停滯的雙重打擊,導致經營難度大增。

根據統計,2025年一月份南韓青年就業人數減少21.8萬人,是四年來最高的數字。趙誠訓指出就業市場的結構面問題在於,即將退休的世代無法輕易裁員或調動,致使年輕世代很難找到好的工作機會,而在短時間內無法獲得解決。

青年就業市場不僅存在嚴重的結構性問題,與整體經濟環境也息息相關。(圖/獨立特派員)

參與連帶理事金恩政也深入分析青年就業的問題,認為優質的就業機會不多,加上房價過高,靠收入無法擁有穩定的居住環境,導致青年放棄求職。此外,過度強調學經歷的社會氛圍,也降低青年的就業意願。對於就業政策,金恩政直言政府推出的青年工作經驗支援方案僅止於讓青年體驗工作,並未能實際帶來就業機會,因此政策的實質效果有限。

 

選後才開始的挑戰 漫長的社會修復之路

這場提前到來的總統選舉,讓南韓社會在憲政危機中重新審視自身的民主制度。政治極化、性別矛盾、經濟困境與青年困境環環相扣,構成南韓當代最嚴峻的挑戰。民主裂痕的縫合,需要的不僅是新政府與領導人的智慧,更需要全體國民共同努力。在這個關鍵時刻,韓國社會如何在分歧中尋求共識,在對立中建立對話,將是決定其未來的重要考驗。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