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稻田不復見「中華青鱂」 官方攜手宜蘭農民復育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宜蘭分署攜手中研院,在宜蘭雙連埤地區,和生態農法農民一起在水稻田裡復育俗稱「稻田魚」的中華青鱂魚。這種魚在我國最後一次野生族群紀錄,就位在雙連埤,藉由農田衛星濕地的棲地打造,讓當地粗坑溪重現青鱂魚族群。

農田裡看見一尾小魚,兩顆眼睛發亮,就是標準的中華青鱂魚特徵,這種魚過去遍布全台水稻田,但近年在台灣的稻田裡已經看不見,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宜蘭分署攜手中研院及生態農友,展開復育行動。

林業署宜蘭分署保育科長劉啟斌提及,「透過生態溝的異地復育,那也就可以間接構成中華青鱂魚的族群。」

林業署透過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保存下來的中華青鱂魚種苗,在雙連埤周邊打造4處衛星濕地,其中一處和生態農友簡奉如合作,在農田旁挖生態溝營造青鱂魚棲地,復育效果卓越,生態溝裡如今遍布青鱂魚。

中華青鱂魚俗稱稻田魚,水稻田在國內外都是中華青鱂魚重要的原始棲地,但隨著環境汙染、外來種入侵,中華青鱂魚逐漸消失,我國在2018年於雙連埤周邊地區有最後一次野生族群紀錄。

農民簡奉如表示,「所以青鱂魚可以在稻田裡面繁衍至少兩個世代以後,我在把它收割以前,水再全部排掉,排到粗坑溪下游去,那整個牠的生存能力跟數量就會非常、非常多。」

參與計畫的農民表示,目前青鱂魚除了生態溝,在自己的農田裡也可以看見,未來生態溝將延伸至粗坑溪,希望青鱂魚族群未來能重新優游在溪流裡。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