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熊新關係/衝突越演越烈 黑熊族群擴增衍生新保育難題【圖解】

近年台灣黑熊的族群領域似乎與人類愈加重疊,入侵與誤觸陷阱等事件大增,今年截至5月,林保署已接獲13起通報,其中包括一起保育人員為自保、不得已向黑熊開槍的案件。林保署公布15年統計數據,顯示瀕絕的台灣黑熊族群數量已成長,並且往低海拔擴張,但「人熊衝突」正成為保育工作的新挑戰。

十多年前,學者曾評估台灣黑熊的數量僅剩約200至600隻,面臨瀕絕。不過,低密度棲息於中高海拔山區的台灣黑熊,原本每年發生人熊衝突低於5件,但是在2023年突然大增為27件,主要樣態為闖入山屋、農地、工寮或誤觸陷阱。今年截至5月,林保署更已接獲13起。

不得已的槍響 警示黑熊保育新難題

今年1月,一隻年紀老邁的黑熊在花蓮卓溪鄉受困於山豬吊陷阱,經過救傷及比對,發現牠曾到附近養蜂場取食蜂蜜,因此誤觸陷阱,成為2025年第一起黑熊救傷通報。

同年4月21日晚間,花蓮卓溪鄉中正部落與林保署、玉山國家公園共同成立的巡守隊,聽見山區有狗哀號,趕到現場發現一隻黑熊正在捕食犬隻,被打擾的黑熊也而轉向巡守隊。隊員為求自保開槍射擊,中彈的黑熊最終因傷勢過重,由獸醫進行人道處理。但在此之前,部落居民察覺有多隻狗和家禽遭熊掠食。這是今年全台第11起的人熊衝突事件

這一槍,似乎警示人熊衝突越演越烈。林保署也統計,今年截至5月,黑熊因接近農地、雞舍而誤觸陷阱的通報數已是歷年之冠,了解原因成為黑熊保育的當務之急。

延伸閱讀》救傷、收容量能皆不足 野放黑熊是最好的選項?

黑熊族群往低海拔擴散 「有熊社區」倍增

從近年案件地理分布來看,花蓮縣卓溪鄉、台東縣海端鄉、延平鄉、卑南與高雄市六龜區、桃源區等鄰近中央山脈保護區的聚落,是人熊衝突熱區。

根據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所教授黃美秀的研究推估,黑熊潛在分布區域雖集中於中央山脈保護區以及國家公園內,同時也有相當高比例位在保護區系統外。

林保署將鄰近或坐落在黑熊棲息地的社區,稱為「有熊社區」。署長林華慶強調,近年推廣這些山村聚落協助黑熊保育,政府則協助確保居民生活安全。

林保署統計,自2011年以來全台共記錄到2034筆台灣黑熊出沒紀錄,以2018年為分界,前期共記錄到286筆,後期則有1337筆,紀錄來源包括目擊、自動相機拍攝、入侵通報、救傷,以及爪痕、糞便等明確痕跡,族群數量呈上升趨勢。

若以海拔1200公尺作為低海拔與中高海拔的界線,比較前期與後期,低海拔區域紀錄筆數成長約6倍,顯示黑熊族群分布逐漸往淺山與平地地區擴散。

而2018年前黑熊現蹤的範圍,只與11縣市的17鄉鎮相疊,2018年後則擴增至11縣市27鄉鎮,以往被認為是黑熊族群分布較少的區域開始有熊現蹤。例如今年在桃源復興山區發現24年來黑熊的最「北」紀錄、台東大武浸水營古道上則創下最「南」以及最「低」海拔紀錄,發現地點海拔僅約119公尺。

長期進行野外調查的野聲環境生態顧問負責人姜博仁指出,黑熊棲地以中央山脈為核心,已經長期無大規模開發,儘管部分低海拔山區仍有小規模開發,但整體而言,適合黑熊棲息的環境正逐漸恢復。

近期調查更在低海拔地區發現母子熊,顯示黑熊已在此繁殖。此外,在姜博仁的調查中,也有不少「有熊社區」的居民也表示,近10年來目擊黑熊的機會明顯增加。

林保署表示,由於台灣黑熊在野外缺乏天敵,過去族群減少主因為森林開發、非法獵捕及誤觸陷阱等人為因素。隨著《野生動物保育法》上路,60、70年代常見的非法獵捕已大幅減少,如今主要的人為因子僅剩下誤捕。

對此,林業保育署推動山村農民更換改良式陷阱,並鼓勵民眾一旦發現誤捕情形,能主動通報。

避免留下人類食物 主動防熊減衝突

國外學者將「人熊衝突」定義為熊對人類生命或財產造成威脅或損害,包括闖入人類活動區域覓食、攻擊牲畜或寵物,或者遭人蓄意傷害或獵殺等情形;若無妥善因應策略,可能引發社會反感,並影響熊類長期生存。但要降低人熊衝突,也需要人主動防熊。

姜博仁說明,台灣黑熊是台灣陸地上最大的食肉目動物,也是機會主義的覓食者,雜食性的牠們只要接觸到人類食物,就可能重複出沒在人類活動區,例如,嘉明湖山屋就持續發現有黑熊接近山屋、翻找食物的紀錄。

此外,黑熊的活動範圍廣大,最大可達數558平方公里,成年母熊的身高約為150公分,體重60至110公斤,公熊的身高則約160公分至174公分,體重70至200公斤,體型、力氣可以超越一般人類,人應該設法避免近距離接觸。

姜博仁在花蓮卓溪鄉的研究統計,熊發現人後,有56%會快速或緩慢離開,出現趨避人類行為,44%的熊不會馬上離開,其中4%的熊出現站立、威嚇等威脅性動作。他認為,目前大多數熊仍對人存有戒心,但也有機會會冒險接近工寮、果園尋找食物;此外,當熊在保護幼熊或進食時,容易出現威嚇等行為。

研究團隊曾觀察到對人明顯不具警戒心的黑熊。牠在工寮附近被發現,即使有燈光照射也未立刻逃走,甚至曾在白天現身於空曠地區,緩慢行走。姜博仁認為,這與過去熊多在夜間接近農地的行為模式已有明顯差異。

台灣對黑熊的行為仍在研究累積階段,「每隻熊的個性都不同;人熊相遇不代表會發生人熊衝突」姜博仁呼籲,山區活動者應提升熊知識,攜帶熊鈴與防熊噴霧自保、遇到熊時應該避開視線並緩退;山區居民則需更完善的應對守則,例如移除吸引熊的食物源、為雞舍與蜂場加裝電圍籬,而要完成這些工作,也需跨部門協力推動。

若能脫離瀕危 黑熊保育將進入下一階段

「所有被名列瀕危的動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讓牠們脫離瀕危警戒」姜博仁說,當黑熊主要利用的山林棲地,未來不再出現大規模開發,也就意味著黑熊族群數量、範圍可能持續擴增。

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翁國精表示,黑熊的瀕危程度尚待重新評估,但當人熊接觸事件增加時,表示人熊共處已經成為下階段的保育挑戰。

3年前知名的568黑熊,曾因誤觸陷阱受傷,經救治後野放,但又三番兩次進入人類聚落,最終被陷阱困住,由於獵人害怕被政府究責,不敢通報,最後選擇向黑熊開槍、湮滅證據。

此事件後,林保署認為應該讓更多意外受困或死亡黑熊能被發現,即早掌握過往沒發現的黑數。現在林保署向居民廣泛宣導,非蓄意傷害黑熊,通報將不究責,同時也設立黑熊生態給付機制,希望人與熊共處。

姜博仁認為,黑熊分布擴張會衝突人的生活,因此下一階段應該持續科學研究,並且思考如何跨部門協調以及提升大眾對黑熊的認識,在不威脅黑熊生存的前提下,預防人熊衝突。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