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碳排放量的加劇,各國紛紛投入碳捕捉技術的研究。目前許多技術是從大氣中捕捉碳,而英國研究發現,海水碳的總含量約為大氣的50倍,因此從海水捕碳是相對有效率的做法。英國在英吉利海峽啟動一項從海水中捕捉二氧化碳的試驗計畫,然而這項技術耗費較多成本與能源,排出的低碳海水對海洋生態的影響,也需要更多研究與驗證。
海洋是地球生命的搖籃,孕育出多樣化的物種。科學家也發現,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匯地點,吸收全球約四分之一的二氧化碳排放量。CNN引用英國愛丁堡大學的研究指出,海水的碳含量比起大氣高出50倍,因此從海水吸取並封存二氧化碳,將能提升碳的吸納效率,有助於對抗氣候變遷。
艾克斯特大學教授霍洛倫表示,「這個過程的這一步,是將二氧化碳最終從大氣中捕捉,但通過海洋作為媒介,達到純淨的狀態,當二氧化碳被純化後,可以進行壓縮、運輸、最終儲存。」
英國南部海岸的韋茅斯海洋生態中心近期啟動一項從海水捕捉碳的計畫SeaCURE,這項由英國政府出資、由艾克斯特大學執行的試驗,打造一套海水捕捉碳系統,將含有溶解碳的酸海水轉化為二氧化碳氣體,再捕捉回來經過淨化後儲存。
而處理過的海水使用鹼性物質進行平衡調節成為低碳海水,再排放回海洋。
目前這項計畫可提取的碳達九成,每分鐘能處理3000公升的海水,每年預計可移除100公噸的二氧化碳,相當於一次單程跨大西洋航班的排放量。
然而這項技術也面臨挑戰,除了高耗能與高成本,大量的低碳海水是否會衝擊海洋物種生態,如影響浮游生物與貝類的生長也是一大疑問。
艾克斯特大學博士生霍伯指出,「我們正在進行的工作之一就是環境影響實驗,以確保我們的做法是對環境負責的。」
研究發現,碳在海水中可停留數萬年導致海洋酸化,衝擊浮游生物和珊瑚礁生態系統。從海洋中移除碳的工程浩大,成本也不低,但對於控制氣候變遷有著正面影響,值得學界持續研究,並逐步優化捕捉技術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