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日本關東25年來地震約8千次 專家:分布在固定範圍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日本關東地區長期以來地震頻繁,有專家團隊公布最新調查,分析過去25年在關東地區的8000次地震,發現在東京灣北部的海洋深處,有不少超過1000公尺、宛如山丘隆起地形的海山。這些海山可能就是引發多次地震,讓東京灣北部有「地震巢穴」稱呼的原因。

日本以東京為中心的關東地區共有1都7縣,當地位於太平洋板塊、菲律賓海板塊跟北美洲板塊交界,過去數10年來地震頻繁,讓當地形成許多「地震巢穴」。

為了研究地震頻繁原因,東京科學大學地震學教授中島淳一針對2000年以後,在東京灣北部發生的大大小小約8000次地震進行分析,發現這8000次的地震都分布在固定範圍。

《NHK》主播井上二郎報導,「這些地震的震央分布範圍,形成了一個直徑20公里的圓形圖,震源深度在60公里到70公里深,並且沿菲律賓海板塊與太平洋海板塊的交界處附近,以一定的斜向角度連結在一起。」

中島淳一教授分析地層的斷層,發現在這一處的太平洋海板塊上有不少地形傾斜角度,比太平洋海板塊下沉的角度還大,代表板塊上有隆起超過1000公尺、宛如山丘般的地形,稱之為海山。

加上這種海山數量不少,認為地震可能是由海山之間累積過多地殼扭曲的能量釋放所引起。

東京科學大學地震學教授中島淳一指出,「希望透過分析地震活動,持續調查地底構造,針對可能發生大地震的區域,進行過濾縮小可能發生震災範圍。」

而除了關東地區,日本山口縣北部跟萩市郊外山區最近2個月不斷發生微小地震,累計次數已經超過1300次。由於這些地震最大規模只有1.8,民眾難以感覺到,但已經引起部分專家,包括京都大學防災研究所的西村卓也教授等人注意。

專家分析,這些地震原因可能與地下有流動物體從地層深處往淺層移動有關,與去(2024)年1月發生的能登半島地震前所觀測到的情況類似,不排除可能與火山活動有關,依舊需要持續觀察研究地殼變化。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