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保法》修法上路滿1年 民團質疑保護服務人數有限

《犯罪被害人權益保障法》修法在去(2024)年上路,即將屆滿1年,但民間團體質疑經費、人力增加後,實際保護服務人數卻只佔全部案件的6成,甚至點出日前遭執行執行死刑的黃麟凱,案件的受害者家屬沒有獲得妥善的輔導。

緊握對方雙手、與王爸爸噓寒問暖,新北地檢署檢察長20號親自登門,訪視日前被執行死刑的黃麟凱,案件的被害人家屬,除了在年節前夕送上禮品,也盼他能早日走出傷痛。

新北地檢署檢察長郭永發表示,「加害人的部分也告了一段落,那我們也期待王先生能夠放下這一顆十幾年來懸在心裡的一顆心。」

檢方這趟送禮也有犯保協會的成員陪同,尤其去(2024)年的《犯罪被害人權益保障法》修法上路後,讓機構有更多經費、人力與資源,能夠提供被害人與家屬協助,但新法施行將滿一年,成效卻是引起質疑,有學者拿這起死刑案舉例,直說王爸爸似乎未獲妥善的心理輔導。

銘傳大學犯罪防治學系助理教授洪文玲提到,「被害人父親說這10幾年來他沒有一天睡好,只有在執行的那一天晚上有睡好,犯罪被害保護機構所存在的價值就是在陪被害人或是被害人家屬。」

犯保協會經費預算從1.7億變成3.9億,但民間團體指出,機關實際的服務人數,只佔全部案件6成,仍然出現「漏接」,也有學者關注,犯保協會的知名度不足,讓許多被害人與家屬對機構一知半解,不清楚也不相信。

民間犯罪被害人權益保護聯盟召集人林永頌認為,「犯保這一兩年來做的是什麼?辦了很多活動,但真正有讓被害人或他們的家屬覺得有幫助嗎?」

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執行長陳娟娟澄清,「為什麼會有一系列對於被害人的團輔,或者是私底下的一些活動,無非也就是希望這些被害人能夠健康走出去。」

除了犯保協會運作引起討論,也有立委提案刪除矯正署1億預算,但矯正署發聲明回應,恐對監所戒護等層面產生負面影響。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