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家蓓48歲因子宮內膜癌逝世 罹癌有什麼症狀?什麼族群較危險?

台北市民進黨議員許家蓓罹患子宮內膜癌,僅確診4個多月,今(18)日凌晨就不幸病逝,享年48歲。子宮內膜癌的成因是什麼?罹癌前期會出現什麼徵兆?如何預防或治療?

台北市民進黨議員許家蓓今(2024)年5月確診子宮內膜癌,並在馬偕醫院接受治療,原本規劃康復後投入抗癌公益活動,近期病況卻急轉直下,不幸於今(18)日凌晨離世,從發現罹癌至病逝相隔僅4個多月。

子宮內膜癌如何形成?

長庚醫院醫師林浩指出,子宮內膜癌是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的第10名,若及早發現並治療,治癒率仍相當高;但如果疾病已擴散到子宮以外的器官,預後就不盡理想。

林浩說明,女性適逢生育年齡,子宮內膜每個月會增厚1次,準備讓胚胎著床,若未懷孕,增厚的子宮內膜就會剝落形成月經;子宮內膜癌就是從子宮最內層長出的惡性腫瘤。

哪些女性可能成為高風險族群?

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及長庚醫院資訊,子宮內膜癌的後天危險因子有以下幾種:

前期可能出現的症狀?

林浩表示,停經後出血是子宮內膜癌最典型的症狀,若發生在停經前,則可能出現經血過多或不規則出血。

林浩進一步解釋,陰道出現異常血絲或分泌物、小便困難或不適、性交疼痛、下腹疼痛等症狀,雖然大部分並非癌症引起,但仍建議就醫進行詳細檢查。

台灣癌症基金會也提到,其他症狀如疲倦、厭食、體重減輕等,可能與癌症進展及轉移部位有關。

如何早期發現並治療?

台灣癌症基金會建議,當內膜增厚併有異常陰道出血時,應接受子宮內膜切片檢查或刮搔手術,以確認是否為子宮內膜癌導致。

林浩指出,手術治療是絕大部分子宮內膜癌患者採用的方法,也是目前認為最有效的療法。一般需切除子宮或輸卵管卵巢,適用病灶侷限於子宮。

林浩補充,如果病理化驗結果顯示癌細胞只侷限於子宮內膜,這些病患往往在接受手術後即可治癒;若癌細胞已擴散到子宮內膜外,術後尚須接受放射線治療,降低復發率。

另外,台灣癌症基金會說明,也有病患採用荷爾蒙治療、化學治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等療法,治療方式視病患狀況而定,完成療程後也需定期追蹤檢查。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