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到高雄彌陀港邊戲水 疑遭有毒藍瓶僧帽水母螫傷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高雄有民眾帶孩子到彌陀漁港海岸光廊玩水,孩子陸續出現被螫傷情況,家長撈起水中生物,發現疑似是含有劇毒的藍瓶僧帽水母。高雄市海洋局表示,已派員檢視,連續2日未發現蹤跡,呼籲民眾近期先別下水。專家則說,藍瓶僧帽水母活體含有劇毒,若在陽光曝曬或被浪拍打上岸的水母,生命力較微弱、毒性也較低,民眾若被螫到出現過敏症狀,可用鹽水中和毒性,並前往就醫。
放在透明碗中,細細觸角的藍色生物,出現在高雄彌陀漁港海岸光廊,週(19)日午後,有民眾帶孩子到海邊玩水,陸續出現被螫傷情況,上岸向家長求救,家長撈起水中生物後發現,疑似是含有劇毒的藍瓶僧帽水母。
目擊民眾吳小姐指出,「撈垃圾的工作人員拿他的網子起來給我看,確實他的網子裡面好幾隻水母,好幾隻藍色的水母,陸陸續續就有看到1、2個小朋友真的有痛到有上岸,在那邊弄他的手跟腳。」
受傷孩童家長華媽媽說道,「小孩說有那個藍色的東西靠在他們的手,之後手就很痛。」
目擊民眾說,當日至少2名孩童受傷,趕緊在臉書社群發文,提醒民眾留意。市府海洋局表示,從照片初步判斷是僧帽水母沒錯,但是否為藍瓶僧帽水母?還要請專家鑑定,19、20日接連2日派人員前往現場巡視、打撈,都沒發現水母蹤跡,會持續關注。
詢問現場釣客是否有看過水母表示,「都白色的居多,量沒有很多,就1、2隻。」
嘉義大學生物資源學系副教授邱郁文指出,「如果不是在水裡面,牠大部分如果說已經被送到岸邊,然後曬過太陽,或者是已經乾掉或其他,牠的那個生物性的毒素就會消失。」
專家說,僧帽水母是一種大洋性水面漂流的水母,從熱帶到亞熱帶的海域都可能出現,研判是水流或風的漂送,才讓水母出現在岸邊,雖然本身有毒,但在陽光曝曬或浪拍打下,生命力減弱、毒性也會減弱。
醫生則建議,被水母咬傷或接觸後出現紅腫,可用海水、鹽水浸泡來降低併發症,有休克等嚴重症狀,則應立即送醫。
李怡慧/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