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擬修法以CCS將碳封存海底 經長強調技術安全

為了在2045年達到淨零排放,德國將修法鬆綁,允許高碳排和減碳有困難的工業部門,使用碳捕捉封存技術CCS,將碳封存在海底。國內環團指出,水泥鋼鐵業使用CCS減碳有其理解,但不贊電力部門使用,而國內目前則在著手訂定碳捕捉封存環境管理機制。

台灣喊出2050達成淨零,歐盟更積極希望提早至2045年。而歐洲碳排最高的德國,其經濟部長上個月底宣布要修法鬆綁,允許碳密集的工業部門可利用碳捕捉封存技術CCS,將碳封存在外海。

德國經濟部長哈貝克指出,「技術是安全的,二氧化碳會留存在地底下,其次,時間已經快來不及。」

路透報導法令鬆綁,受惠的將有水泥等產業,天然氣和生質發電廠也可使用,但沒有補貼。國外環團批評此技術昂貴且不永續;國內環團則認為應用在減碳困難的產業,多少有正面效益。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表示,「水泥的製成過程中,會有1個不可或缺的化學反應,這個化學反應所排的碳,如果不用碳捕捉,你就沒有別的技術可以把碳削減下來。」

環團認為不應該運用在電力部門,以免火力電廠藉此延長年限。碳捕捉封存在國內還在起步階段,包括台塑、台泥等廠區有示範場,目前仍有待建立相關管理制度。

環境部氣候變遷署副署長黃偉鳴認為,「地點、封存的方法可能對環境的衝擊,同時,最重要是如果你打進去後,你要持續監測,避免它洩露等等。」

德國評估,北海的二氧化碳存量約有15億到83億噸,每年可儲存2000萬噸,國內則預估投入37億元經費,希望在2030年透過碳捕捉封存與利用,減碳超過170萬噸。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