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科研機來台監測空品 環境部:有助精準治理空污

台灣與美國太空總署NASA合作監測空氣品質,NASA的科研機2度來台,這次從南韓起飛,只飛來1架GIII,另1架DC8因引擎有問題未抵台。此次合作計畫,環境部多次表示,對空污精準治理有幫助。而地方環保局也認為找到真正的污染源,能讓空污防制更對症下藥。

鳳山高中樓頂設置2座NASA及台大協作的高階地面空品超級監測站,28日高雄的空品不佳、影響能見度,透過這些設備,可以更準確掌握粒狀物污染程度。另外,NASA還提供一套Smart-s「高解析度光譜即時監測儀」。

中央大學博士後研究生黃翔昱表示,「衛星是從上往下看,這個是從下往上看,回算可以知道整層大氣的溫室氣體,這些所謂的污染物濃度是多少。」

除了地面監測,上午NASA再次派出科研機2度飛抵台灣。此次只有飛行在2萬8千5百英尺的GIII,另1架DC-8因引擎有問題未啟航。

環境部表示,NASA再度配合高屏3D空品實驗需求,規劃航線,接下來結合國內外數據,將可作為改善空污的重要依據。

環境部長薛富盛指出,「污染源如何受到氣流以及地勢的影響,那當然更重要的是,希望透過這個資訊,未來環境部推動污染物的防制可以更有效。」

面對空污來襲會採應變措施,其一是要求國營企業降載,但地方更期盼透過國際合作的實驗,找出更精準的污染源,才有可能對症下藥。

台南市環保局長許仁澤回應,「找到精準污染源,從它下手就是最快,這樣當然是最好。」

長庚醫院內科學胸腔重症醫學教授林孟志則認為,「找到源頭之後,應該去分析來源,來源要改善,剛剛提到一些私人企業的問題,當然要投資、花錢才能夠改善污染。」

探空氣球也是即時監測空品的重要工具,再加上無人機、風光達等設備,結合多元科學數據,更能勾勒出空污的具體圖像。污染源與污染行為不分國營、民營,民間希望透過實驗掌握更有力的數據,讓真正的污染源負起該負的責任。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