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衛首部電視劇《繁花》掀起學上海話熱潮

電視劇《繁花》預告,「年輕的阿寶搭上90年代股匯市改革的頭班車,左手做外貿、右手炒股票,在繁華的大上海發家致富的故事『繁花』,是享譽國際的大導演王家衛的第一部電視劇。」

30集從劇本、攝影、美術、音樂、甚至是劇中人物的情感,滿滿的「王氏美學」,播出後被譽為立下了中國電視劇的新天花板。不但線上線下收視、播放量狂飆,一票上海影視戲劇圈的菁英,原汁原味的上海話版,還讓這個地方語言成了新的潮流。
上海居民謝小姐說:「我們這一代,我自己本人來說,我非常想要去了解上海90年代那段時間的歷史,但是我們其實沒有機會去學習或是了解,但是電視劇拍出來就是正好,你邊可以看電視劇邊學習那段時間的文化。」
除了官方語言普通話之外,中國有數10種地方語。上海話曾經是區分本地人、外地人最快的方法,1992年政府下令禁止在學校使用上海話之後,語言的傳承就僅限於在家庭裡。
近年來,在上海大學語言學家錢乃榮等人的敦促下,上海大眾交通系統的廣播有滬語版,還有小朋友的課後上海話俱樂部。不過,在法語區鄰語堂中文學校教外國人講上海話的老師認為,「缺乏標準化以及沒有新潁的教科書是一大挑戰。像是沒有發音的注音標準,對初學者來說就是問題。」

電視劇繁花聯合導演程亮認為,「家裡的小孩子原先不是最痛心,他們不會說上海話了嗎?現在圍著你的這個就是網站在放、電視台在放,他們跟著在那裏學上海話說,我覺得作為從小在上海長大的人,這一刻還是覺得很溫馨的,因為不管他們最後學會沒學會,他們對上海話、對上海文化會有一個兒時印象,這個也算是為自己家裡的下一代或是上海的人做了點事情。」
除此之外,在繁花的加持下,黃河路上的苔聖園、南京東路上的和平飯店、淮海路上的國泰電影院,都成了劇迷朝聖打卡的熱門地點;本幫菜、寶總泡飯、乾炒牛河、排骨年糕、定勝糕、滷雞腳等,無論大菜還是小吃全都大熱賣,和平飯店趁熱推出了「繁世傳奇、花樣和平」菜單,必須提前訂位才吃得到。
記者提問:「沒有了是嗎?」和平飯店服務人員回覆:「晚上也訂滿了。」

不過,劇迷若是真跑到黃河路上,想要一睹劇中至真園、金美林、紅鷺等大酒家的盛況,還是進賢路夜東京的本幫懷石料理,那全都會撲了個空。
因為劇中這些名場景,全都是在上海電影公司豪擲5億人民幣,所打造的昊浦影視基地搭建出來的。如今這片建築面積8萬3千平方公尺的基地,頂著王家衛繁花拍攝地的金字招牌,也成了文化旅遊的新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