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昨(4)日拍板,今(2024)年2月起,校安檢查機制將區分為例行抽查、緊急檢查,執行緊急檢查時可免除人員陪同。多位學者5日上午在研討會指出,畢竟還是較枝微末節,校園霸凌走到傷害、殺人,黑幫是否入侵校園,預防、輔導乃至未成年犯刑責,需提出更有效的解方。
校園安全檢查機制過於嚴格,緊急狀況發生時緩不濟急,教育部4日拍板,今年2月起,可例行抽查和緊急檢查,緊急檢查時免除人員陪同,有家長予以肯定。
北市國中學生家長聯合會代表陳貞莙指出,「之前需要有家長的同意、陪同,這次就是可以不再這樣子,擴大執行,我相信可以保護孩子在校園的安全。」
警大教授許福生認同強化安檢,但強調仍屬枝微末端,而教育部明確界定「特定學生」條件,但《少事法》定義的曝險少年,應再擴大範圍。
警大行政警察學系系主任許福生表示,「整個曝險行為,我們本來虞犯7款變成3款,就把那個加入不良組織刪掉,所以我是認為曝險這塊要擴大,因為擴大之後就要少輔會介入。」
中華人權協會理事長高思博指出,新北的案子也讓未成年學生刑責引發議論,他以日本為例,這20年共五次修法,可判處刑事懲罰從16歲以上降到14歲以上,轉送感化院年齡下限,14歲以上降到12歲以上,刑度也提高。
中華人權協會理事長高思博說,「我們可以看到日本犯罪手段的兇殘,跟加害者跟被害者都屬校園的學生,這個事情跟我們高度類似。」
協會表示 ,2022年10月到2023年底,全台有29件校園霸凌案,不乏傷害或殺人,或許應參照國外進步法例調整法規與具體做法,提出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