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出土最古老食草恐龍化石 學者:脊椎動物演化重要地點

在印度西部塔爾沙漠(Thar Desert)最新出土的恐龍遺骸,可追溯至1.67億年前,是目前紀錄中最古老的梁龍科恐龍化石,也是最古老的食草恐龍。學者指出,從研究發現可證明,印度大陸是其他脊椎動物群體起源和演化史上的重要地點。

印度研究團隊在印度西部的塔爾沙漠發現新物種恐龍化石,並已在《NATURE》期刊刊載其研究結果。團隊學者研判化石來自侏羅紀中期,可追溯至1.67億年前,一種名為「叉龍」(Dicraeosaurid)的恐龍類群,是目前全世界紀錄中最古老的梁龍科恐龍化石。

研究團隊將此次發現的新物種命名為「印度塔爾龍」(Tharosaurus indicus),同類恐龍的特點是擁有細長的身體和脖子,以啃食高處的植物,且在白堊紀早期到侏羅紀中期之間的化石層中相當常見。

《紐約時報》報導指出,與「印度塔爾龍」類似的恐龍化石曾在非洲、美洲和中國出土,但此研究的作者之一巴傑派(Sunil Bajpai)博士表示,印度過去紀錄從未出現這類化石,並強調印度考古的重要性,須透過研究印度次大陸的化石,才能更了解史前的地球。

這次發現的塔爾龍化石與其他在印度出土的恐龍遺骸,顯示印度可能是「新蜥腳類」恐龍的發展中心,牠們起源於印度並迅速擴散到盤古大陸其他地區,演化出其他譜系。

巴傑派博士認為,此次研究的發現證明,印度大陸是其他脊椎動物群體起源和演化史上的重要地點。

斯洛伐克的脊椎動物古生物學家切倫斯基(Andrej Čerňanský)也說,如「印度塔爾龍」這塊新化石這樣的發現,對人們對於史前的理解至關重要,因為它們傳達了有關次大陸動物演化的重要資訊,也不同於過去古地理學的普遍認知。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