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研究:綠地比率越高 躁鬱症發生率較低

許多研究已證實「綠地」可改善心理健康,國內研究團隊透過衛星影像資料與統計分析發現,鄉鎮綠地較多,罹患躁鬱症人口較低,換算成全台灣總人口效益時,平均每年可減少6.1年因躁鬱症、損失的健康生活壽命,帶來超過6300萬元的產值。

走進森林吸收芬多精,看著一片綠油油,靈魂之窗也獲療癒。研究證實綠地對人的身心健康皆好,國內研究團隊更進一步發現,與減少躁鬱症有關聯。團隊透過衛星影像技術、統計模型發現,綠地多的鄉鎮,躁鬱症發生率較低,也能帶來延長壽命與增加產值的效益。

成大空間資訊學系副教授吳治達表示,「整體來講會因為綠地讓我們比較不會得躁鬱症,可以讓我們大概平均整體多活6年左右,可以帶來212.7萬美元產值的增加。」

綠地多躁鬱症發生率較低,但研究團隊強調,不能直接說綠地少就會增加躁鬱症人口,因為躁鬱症的成因非常複雜,與基因跟環境皆有關聯。

然而世界衛生組織WHO已經建議,住家周邊300米方圓內,至少要有大於0.5公頃綠地,換算起來相當每個行政區或鄉鎮,應有25.6%綠覆率。

台北護理大學休閒產業與健康促進系助理教授李曉昀指出,「因為很多因素是屬於不可控制的,比如像基因,但是綠地是起碼我們可以控制的,而且是可以我們努力的方向。」

上午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研究者線上分享,團隊指出,目前國內有50個鄉鎮未達WHO建議的綠地標準,超過7成集中在六都。

以台中市最多有10個,台南市9個次之,另外台北6個、新北5個、桃園1個以及高雄6個,建議都可增加綠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