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調查,這名30多歲的女子付不出墮胎費,只能偷偷生產並盡快將嬰兒殺害,而對家中事情漠不關心的丈夫,對此一無所知。
來不及長大 南韓7年逾2千嬰「消失」
此案牽扯出全國無數「幽靈嬰兒」案,數據指出,2015年到2022年出世的新生兒中,有2236名未進行出生登記而不知去向,由於2015年之前的資料已難以查證,真實數字恐怕更高。政府徹查後發現,截至7月第二個週末,通報案件已超過千起,包括數十件嬰兒死亡案,及7百多起失蹤案,警方已逮捕多位虐嬰、棄養或殺嬰的父母。
養不起、非婚生 殺嬰無可奈何?
南韓長期占據全球最低出生率排行榜,年輕人養不起小孩寧可不生,但幽靈嬰兒數量卻多到令人感傷,且過去更曾有一段時間大量「出口嬰兒」送養國外。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除了因為非預期懷孕令部分女性無法承擔養育責任,更與南韓社會性別不平等有關。
韓聯社新聞節目Korea Now報導,多數殺嬰或棄嬰嫌疑人,是青少年或20多歲民眾,他們通常經歷非預期懷孕,社經狀況尚未準備好養育小孩。
官方性教育觀念扭曲 ,性別不平等
有些專家將未成年懷孕的狀況,歸咎於南韓性教育不足。事實上,南韓教育部在2015年公佈的《學校性教育國家標準指引》,就曾出現扭曲內容:
「高中時期,女性只能與一名特定的男性發生性關係,而男性則可以和不同具吸引力的女性發生性關係」
在日常生活中,成年女性也面臨極大的社會壓力,不論是未婚生子或無法生育,都容易被歧視,順利生子並放棄工作在家顧小孩,還可能被稱作「媽蟲」,譏諷她們是花丈夫錢度日的吸血蟲。
「匿名送養」是最後一道希望
南韓非預期懷孕女性,普遍以兩種方式將孩子送養。
1. 正規領養
首先,可採取正規領養系統,由專業單位幫孩子配對合適的家庭。但自2011年國會修訂《領養法》後,有意送養的母親,規定必須在自家戶口名簿登記嬰兒姓名,導致許多人轉而尋求第二種方案:嬰兒保護艙。
2. 嬰兒保護艙
坎城影展名片《嬰兒轉運站》中,未婚媽媽將小孩棄養在教會設置的保護艙,不料引發接下來一連串事件。該片出現的嬰兒保護艙源於中世紀歐洲,被認為是預防父母殺害或隨意棄嬰的措施,南韓自《領養法》修訂後,保護艙收到的匿名棄養嬰兒數暴增,每年可高達300名。
南韓領養家庭聯盟主任吳昌華(音譯)指出,過去5年,負責單位試圖與棄養父母接觸,說服他們把小孩帶回撫養,同時提供她們經濟上的援助,像是找住處或找食物等。大約有30%的父母願意把孩子接回去,但70%的人堅持不留下名字。
由於擔憂在社會上被投以異樣眼光,嬰兒保護艙是非預期懷孕母親最後一道希望,藉由匿名送養保護自己和孩子的未來。然而,這種方式恐怕即將走入歷史。
新法強制出生登記,恐逼出秘密生產潮
調查幽靈嬰兒的同時,南韓國會通過新《家庭法》,自明年起就算生父母不願意,醫療機構仍必須在新生兒出世14天內,為他們登記出生證明,確保這些孩子能享受醫療等社會福利,並接受國民義務教育。
政府聲稱,會提供更多保護給非預期懷孕婦女,確保她們在安全的情況下生下孩子,並交付領養系統,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一名接受調查的未婚母親就向KBS新聞透露,新法會逼得更多人躲起來,更可能棄養孩子。
專家警告,產子實名制恐怕導致更多女性寧可不在正規醫療院所生產,建議政府應聚焦在改善家庭經濟條件及社會價值觀,並設立「秘密生育法」,改善收養系統,避免出現更多殺嬰或棄嬰事件。
而幽靈嬰兒案件,也喚起社會對其他社會議題的關注,像是改善學校性教育,以及女性墮胎權與宗教信仰的衝突。
生孩子如走鬼門關,每個決心冒險將子女產下的母親,都不應該被社會責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