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林裡大批警力加緊腳步搜索,挖掘任何可能埋有嬰兒屍骨的地方。南韓近來傳出多起未登記嬰兒死亡案件,政府6月底大動作啟動「幽靈嬰兒」專案,希望查明2015年以後出生的2236名無戶口嬰兒去向。
截至7月第二個週末,通報案件已超過千起,其中首爾地方警察廳數量最多,超過200起,全國通報案件還包括數10件嬰兒死亡案,及700多起失蹤案,警方已全面啟動調查,逮捕多位虐嬰、棄養或殺嬰父母。
同時國會還修訂《家庭法》,自明年起就算生父母不願意,醫療機構仍必須為新生兒登記出生證明,讓這些孩子能享受醫療等社會福利,並接受國民義務教育。
南韓國民力量黨國會議員鄭點植表示,「小孩出生14天內,醫療院所負責人需向健保審查評估院通報出生資訊。」
然而,新法對母嬰是福是禍各界看法不一,儘管政府聲稱,會提供更多保護給非預期懷孕婦女,確保她們在安全的情況下生下孩子,並交付領養系統,專家卻指出,逼迫產子實名制會把這些女性逼向絕路。
受調查未婚母親說,「我認為新法會導致更多人躲起來,她們會感到害怕甚至棄嬰,無論要不要工作,我們都得完成高中教育才有辦法想下一步,但通常真實情況並非如此。」
南韓社會對未婚生子女性及非婚生子女污名化嚴重,導致他們求學、求職碰壁,難以在社會立足。
以前,有些母親會透過正規收養系統,不必留下個資就能讓孩子有新家,或是將小孩放入嬰兒保護艙,用匿名方式送養。直到2011年修改《領養法》,有意送養的母親,皆必須在自家戶口名簿登記嬰兒姓名,導致被放入保護艙的嬰兒人數暴增,每年可高達300名。現在通過的新法,則可能增加母親生產風險。
南韓領養家庭聯盟主任吳昌華指出,「有些母親棄養的原因,可能是因為被強暴,有些人年紀非常小,非預期懷孕且未婚,以後將有更多非預期懷孕的母親不願意在醫院生產,因為她們對於孩子將被自動登記在母親名下感到害怕,導致她們寧可在野外或旅館生子。」
目前約有3成透過保護艙送養的父母,在社工或教會的協助下願意把孩子接回去撫養,但絕大多數人都還是堅持匿名送養。專家就指出,比起強制出生登記,政府更應聚焦在改善家庭經濟條件及社會價值觀,並且設立《秘密生育法》改善收養系統,避免出現更多殺嬰或棄嬰事件。
南韓領養家庭聯盟主任吳昌華表示,「過去5年,負責單位試圖與這些父母接觸,並說服他們把小孩帶回撫養,同時提供經濟上的援助,像是找住處、找食物等。」
幽靈嬰兒案件,同時也喚起社會對其他社會議題的關注,像是改善學校性教育、墮胎與身體自主權。而生孩子如走鬼門關,每個決心冒險將子女產下的母親,都不應該被社會責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