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級保育鳥類「彩鷸」現身 廢棄魚塭干擾少成棲地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野鳥界有一種奇特生態習性的水鳥,由公鳥負責孵蛋、育雛,跟大部份鳥類由母鳥養育下一代不同。這種鳥叫做「彩鷸」,是二級保育鳥類,數量稀少但分布範圍廣泛。彩鷸很怕吵雜、有人為干擾的環境,因此牠們的出現被視為環境生態良好的指標。不過,最近在台東市郊的一處廢棄魚塭,被鳥友發現約有10隻的彩鷸,將廢棄魚塭當成了牠們的家。
酷熱的夏天,鳥也受不了,玩水降溫。台東市郊一處廢棄魚塭,成了二級保育水鳥「彩鷸」的快樂天堂。牠們數量稀少,足跡卻遍布全台,此次出現一群約10隻,可能是一個彩鷸家族。
台東野鳥學會解說員許宸表示,「彩鷸群體出現可能是覓食,也可能是一家人。牠們都會出現在這個水域邊,然後吃一些無脊椎動物。」
許宸也解釋,其實彩鷸很害羞怕人,會一整群在廢棄魚塭出現,可能是這裡的生態環境好,適合牠們棲息。
彩鷸跟大部份的鳥類習性有很大的差別,一般鳥類通常是母鳥羽毛顏色平凡、公鳥鮮艷漂亮,而母鳥會負責養育下一代。但「彩鷸」卻相反,公鳥長得平凡、母鳥很漂亮,且母鳥生下蛋就會再找下一個對象,養育的任務就交給公鳥,被鳥友稱為鳥類的模範父親。
許宸說:「牠們比較特別,是一妻多夫。母鳥去找公鳥交配後負責孵蛋,接著母鳥就繼續去找下一位心儀的男生。」
彩鷸的出現也被視為當地生態環境良好的指標。由於台東縣過去有將近100公頃的養殖魚塭,但隨著東部養殖漁業沒落,不少魚塭廢棄,現在大約剩80多公頃。廢棄魚塭只能回復農牧使用,難以進行開發,而人為干擾減少,廢魚塭就變成了彩鷸的避風塘。
徐珮華/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