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解決產業的缺工問題,勞動部預告調整聘僱移工資格,對於製造業、營造業、農業和機構看護,預計增加2.8萬名移工。但勞團認為,移工遭遇勞動條件不平等、仲介詐騙等各種情況,如果貿然放寬,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產業缺工和移工廉價勞動條件等現象。
台灣國際勞工協會專員許惟棟表示,「大批失業的移工失業後,找不到工作,被迫選擇失聯。」
點出製造業移工在台灣的處境。勞團表示,境管開放後,這些製造業移工的新入國率和失聯人數都大幅提升,但勞動部想解決製造業缺工問題,並沒有對症下藥。
許惟棟表示,「一邊在說缺工,卻又同時在解僱大量的移工,藉由這樣的方式,仲介去收取更高的國外仲介費,所有的工作機會幾乎都要買工費。」
勞動部預告調整聘僱移工資格,對製造、營造、農業和機構看護,進行部分資格放寬,預計增加2.8萬人。
但以營造業移工來看, 2019年有4000多人,今(2023)年4月已經破1.6萬。相關單位沒有任何研究調查,就要開放民間工程聘僱營造移工;至於社福機構的外籍看護同樣遭遇過勞、欠薪等情況,但種種規劃就像請鬼拿藥單。
台灣移工聯盟研究員陳秀蓮表示,「他沒有基本薪資、他沒有加班費、他沒有固定的休假,很多人是被限制行動。所以在這個狀況底下,很多的看護工不想從事看護。如果不去處理看護工的勞動條件問題的話,他們就只會跑到日本、韓國,他們不會想留在台灣。」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跨國勞動力管理組專委胡欣野說:「具有社會共識的狀況之下,來作的一個政策調整,要求雇主等盡主管機關的權責,去改善業內整體的工作環境。」
勞動部回應,調整移工政策是社會共識,而雇主在聘僱移工前,應該要先以合理薪資優先保障本國勞工權益,同時會強化雇主的資格、管理審查,保障移工人權。
預告期滿後,將討論相關法制作業,預計最快在6月中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