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黑琵腳夾捕獸鋏飛行 鳥友搜索欲救治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近來有鳥友在嘉義布袋目擊到有一隻黑面琵鷺,腳上夾著捕獸鋏飛行,憂心牠的安危,鳥友們發動搜尋,希望盡快找到,為牠拆除獸鋏治療。而在宜蘭礁溪一處大排,也發現一隻瀕危的東方白鸛,虛弱無法飛行,農業處獲報趕緊帶回照顧,目前狀況穩定。
在籠裡來回踱步的東方白鸛比起前一天已精神許多,5日在宜蘭礁溪,有鳥友發現這隻瀕危的東方白鸛,在大排裡狀態虛弱無法飛行,農業處獲報帶回照顧,初判可能是遷徙時體力不支,經照顧後體力已逐漸恢復。
目擊鳥友詹惠娟接受電訪表示,「牠有點三七步,我們還覺得牠很酷,等牠飛起來的時候,我才明白說,為什麼牠不去找牠的同伴,也不去覓食,看到那種畫面覺得很痛心。」
天氣回暖後,嘉義沿海的黑面琵鷺準備北返,但布袋鹽田濕地一帶,目前仍有411隻黑琵,其中3成已換成如希臘戰士頭盔般的繁殖羽,吸引鳥友到附近拍攝,沒想到卻目擊黑面琵鷺腳趾上拖著捕獸鋏。
高雄野鳥學會布袋專案經理邱彩綢表示,「縣政府早上就派了專員,然後跟我們一起到,有(拍到)捕獸鋏的這個點位附近,再去找找看,那結果是沒有找到(黑琵)。」
由於當地未尋獲捕獸鋏,鳥會判斷黑琵是在其他地方被夾傷,鳥友也發動搜索希望盡快找到受傷黑琵,為牠拆除獸鋏。但捕獸鋏夾傷鳥類或動物,而影響行走、覓食,甚至需截肢等狀況,並非頭一遭。
台灣野鳥保育協會理事黃蜀婷接受電訪表示,「(有鳥友)拍過就是,大雪山有雄鷹夾著捕獸鋏在天空飛,我想這個都是很沉痛的畫面。」
台灣明定禁用捕獸鋏多年,特別若獵捕到保育類野生動物,依野保法可處最高5年以下有期徒刑,及100萬以下罰金,但仍有民眾為捕獵或防野生動物搶食等使用。動保團體除呼籲政府嚴加查察,也希望民眾發現遭夾傷的動物時,立即定位並通報當地政府,讓牠們盡快獲得救治。
王介村/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