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和俄羅斯在長期以來存在複雜的歷史淵源,但在俄烏戰爭之後,芬蘭和瑞典申請加入北約組織,也讓北極圈的邊緣政治出現巨大的變化。在前進北極圈的系列報導,我們來看的是,長年保持中立的芬蘭為何選擇加入北約,而未來的北極理事會將變成以美國為首的7個北約國家,來對抗一個俄羅斯,這對於世界來說又會有什麼樣的影響。
從芬蘭首都赫爾辛基搭乘20分鐘的渡輪,外海上的軍事要塞芬蘭城堡慢慢現身,島上獨特的軍事防禦工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芬蘭城堡博物館研究員蓮娜指出,「當年開始興建這個防禦工事的時候,最大的困難是如何將物資運到這裡。事實上,島上唯一用來興建這個城堡的材料是當年採礦時留下的這些石塊,其他建材及物資都是從瑞典透過赫爾辛基運送過來。」
島上有著二次世界大戰留下的潛艇韋西科號,除了呈現當年的潛艦技術,以及船員在狹窄潛艇上的生活外,更重要的是記取戰爭的歷史教訓。
芬蘭城堡博物館研究員莉亞說道,「這裡有3個潛水艇的魚雷,有一個已經發射使用,它們非常重,一個大約有1500公斤,這是潛艇上的主要武器,用來發射並摧毀敵人,這些必須被留存,提醒我們戰爭付出的代價。」
曾隸屬瑞典蘇聯的芬蘭,十分珍惜獨立後的民主,因此長期保持中立國的地位。俄烏戰爭讓芬蘭和
瑞典放棄多年的中立,決定申請加入北約組織,也讓北極圈的地緣政治產生巨大變化。未來北極理事會將成為以美國為首的7個北約國家,對抗一個俄羅斯的局面。
芬蘭巴倫支及北方大使Jari Vilén表示,「我想芬蘭可以提供其他會員安全保護,我們加入NATO並非與任何人為敵,和俄國的關係改變很大,從前的合作關係蕩然無存。我們的總統說,俄國所謂成功的面具被扒掉後,醜惡的喉嚨赤裸裸地面對著我們。俄國不再是我們的大部分,我們該考慮自己的立場了。」
芬蘭和俄羅斯向來有著複雜的政治情節,俄烏戰爭挑動了芬蘭的敏感神經,戰前只有約4成芬蘭人贊成加入北約,戰後一下子躍升到9成,可見芬蘭人捍衛自己國家的決心。不過北約東擴將加深對抗,要重啟北極圈內的國際合作就需要各國更大的協商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