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推動2030雙語政策,編列4年100億的預算,推動各教育體系導入雙語教學,希望能提升台灣下一代的國際競爭力。但有多位學者指出,不反對推動外語,但相關規劃有些倉促草率,可能造成國安等級隱憂,更聯合發表新書,希望能提供相關單位,作為政策的省思和調整。
台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廖咸浩表示,「這個事件之嚴重,幾乎就是國安級的事件。」
學者們憂心忡忡,因為政府希望將台灣打造成雙語國家,推動2030雙語政策,但相關規劃,可能無法達到預期的學習成效,甚至會讓其他本土語言被弱化。
東海大學外國語文學系講座教授何萬順指出,「它(英語)是很重要的國際上的語言,在我們的國家它不是最重要的語言,但是你把它的地位拉到最重要的地位的時候,所以在價值上你給人民一種感覺,它的價值是超過我們自己的語言,那他自然就會把他,就在這個本土語言上,本來應該付出的時間精力,跟它(本土語言)應該要有的價值就貶低了。」
台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廖咸浩表示,「你讓那些非英語科系出身的老師,來教你英文(在其他學科),數學課來教你英文,你的英文會變好嗎?學科會很糟糕,當然還有就是中文也會變差。」
學者指出,並非要求「不學英語」,但必須要有合適的語文相關政策。而且教育現場已經出現歪樓現象,比方國文老師的教甄是考英文、教甄的雙語缺錄取率,比一般缺還要高,這種發展影響的是學生的學習品質。
全教總理事長侯俊良就指出,「如果是美術老師,不是藝術相關科系比較吃香,而是英語科系,因為英語科系它有加一些分數,數學本身就有雙峰的一個現象,我如果在數學課又加上用英文的一個教學,那他(學生)對於數學的學習是會更好還是更壞?雙語的部分,讓他原本的知識是貧乏的,那其實對學生的一個素養能力的提升,其實是一個很大的挫傷。」
多位學者聯合發表新書,希望能從語言、文化和教學等層面切入,提供政府相關單位,在雙語政策的省思和調整時,能有更多依據。